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医院动态
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应急总医院举办,聚焦数字赋能与体系协同
7月27日,“平战共促·能力共强·体系共筑——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应急总医院和健康界联合主办,来自应急医疗救援、急危重症诊治、医院管理专家以及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方等齐聚一堂,围绕“构建体系化应急能力”“数字化赋能应急医学救援”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参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开幕式由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主持。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当前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提升区域协同与多方联动能力是核心任务。此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多区域、多层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互联互通,推动资源整合与能力下沉,构建平战结合、高效联动的区域应急医学新生态。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表示,应急医学不仅是医疗机构的职责,更是区域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应以制度建设、体系协同、科技赋能为抓手,推动能力建设落地生根。健康界将继续联合头部医院,助力构建具有响应力与韧性的应急医学体系。北京电信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罗锐表示,北京电信将充分发挥在云网融合、AI调度、安全通信等方面的能力,联合医疗机构建设应急医学云平台,提升信息传输、资源调度和指挥联动效率。依托卫星通信和大模型等新技术,以科技手段助力韧性城市与现代化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视频致辞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主持并发言 健康界总裁赵红出席并致辞 北京电信副总经理罗锐出席并致辞 主题报告环节由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与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共同主持。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分享了医院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经验和成果,重点讲解了以AI驱动的救援平台、5G急救模式以及智慧医疗系统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打造集智能调度、远程诊疗、辅助决策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医院;北京市卫健委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主任于海玲剖析了当前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全面推动首善标准的建设,需完善政策规范,深化科技信息化应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应急队伍与基地建设,夯实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水平等多项举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姚琦介绍了医院脑卒中防治中心的建设实践,强调了中心功能整合与老年患者专项通道的设立全面提升了急诊急救能力和脑卒中救治水平,推动了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有效运行;电信卫健行业高级专家李英忠介绍了依托5G、卫星通信和云计算构建的三层架构,推动院前急救、应急指挥和院内安全管控的智慧升级、高质量的数据治理与智能调度。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主持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发言 北京市卫健委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主任于海玲发言 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姚琦发言 电信卫健行业高级专家李英忠发言 圆桌对话环节,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李笠,北京民航总医院副院长应娇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务处特聘临床专家、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闫圣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学科助理周靖,北京电信卫健行业总经理刘凯月,中国电信北京辰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杨秀中共同围绕“构建体系化应急能力,实现制度、队伍、流程闭环管理”及“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应急医学救援和临床医疗实践”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结合各自实践,分享了在应急组织管理、数字技术应用、多部门联动等方面的经验与思考。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发言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李笠发言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发言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闫圣涛发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周靖发言 北京电信卫健行业总经理刘凯月发言 中国电信北京辰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秀中发言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会议聚焦“平战共促、能力共强、体系共筑”主题,深入探讨数字赋能、科技助力与体系协同三大重点方向,体现了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义。他强调,要持续推动协同联动、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共同构建高效韧性的应急救援体系,为健康中国和首都安全贡献力量。 供稿:健康界、应急总医院 审核: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31
中国-上合组织“应急少年”青训营圆满收官:获多国官员点赞
7月19日,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紧急救灾部门应急医学救援合作中心(应急总医院)主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示范区管委会协办的“应急少年”青少年应急医学训练营在青岛闭幕。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近30名青少年代表圆满完成了全部活动内容,获颁由上合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大使亲自授予的结营证书。 上合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与“应急少年”合影留念 “应急少年”是应急总医院于2024年发起的面向青少年生命安全能力提升的系列活动。作为上合组织框架内首个青少年应急医学教育项目,本次青训营在亚洲合作资金支持下,围绕应急医学主题,精心设计了多项主题研学活动。活动期间,少年们走进中国国际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和青岛航空飞控中心,近距离观摩直升机医疗转运流程,体验救援设备操作,了解空管指挥,全方位感受航空医学的魅力;在中国海洋大学,少年们参观了海洋生物博物馆,学习了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在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少年们了解了上合组织各国的文化,促进了跨文明交流互鉴;在中国科技馆,在青岛海军博物馆……每一个行程都让少年们收获满满。特别是在青岛航空基地,少年们依据此前学习的心肺复苏技术,配合胶州红十字会的老师们完成了面向飞行人员的应急救护科普活动。 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上合组织秘书处的大力支持,上合组织副秘书长詹涅什·凯因、应急总医院党委副书记曹杰在开幕式上致辞。7月18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为少年们颁发证书并合影,他高度评价训练营的实践意义。他指出,上合组织一向重视青年发展,“应急少年”项目不仅提升了参与者的自救互救能力,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团结协作的种子,为上合组织应急领域合作注入了持久动力。 上合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勉励“应急少年” 上合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为“应急少年”颁发证书 此次活动给少年们带来了丰富有趣的知识、富有挑战性的体验、志趣相投的伙伴与创新奋进的成长动力,少年们纷纷通过写信或录制视频的方式表达了对此次青训营的感悟。 少年们以文字或视频方式发表对此次活动的感悟 少年们以文字或视频方式发表对此次活动的感悟 结营后,多国驻华官员向主办方致谢。上合组织秘书处官员表示:“向所有促成这一美好旅程的中国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青少年获得的技能与知识将成为其未来征程的宝贵财富,特别感谢各方对营员的关怀照顾。”巴基斯坦驻华官员评价:“活动完美融合学习与乐趣,孩子们在交流中分享文化、建立友谊,这种多样性体验是无价馈赠,我们对此深表感激!”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官员强调:“感谢组织者、志愿者与翻译人员的辛勤付出,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急救技能,更建立了跨越国界的友谊。夏令营的教育意义与美好体验,将成为其一生难忘的回忆。” 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科技馆、中国国际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青岛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大力支持。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28
“一带一路”国家应急医学救援物资管理研修班在京圆满结业
7月21日,由商务部主办,应急管理部国合中心承办,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应急医学救援物资管理研修班在京结业。来自乌拉圭、保加利亚、冈比亚、格林纳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苏里南的32名应急医学相关部门官员圆满完成了为期14天的研修活动。 结业合影 应急总医院在此次研修班的课程设计中,聚焦应急医学救援场景下的物资全周期管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设计了理论授课、实操演练与文化交流相结合的多种形式,邀请了来自中国红十字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消防救援总队、防灾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多位专家授课,并安排参观了中科院心理所、甘肃省人民医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全方位向官员们展示了中国应急医学救援发展成果。 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 现场体验 研修班的内容受到官员们的高度评价。冈比亚官员拉明·加萨马特别赞扬中国在人道主义外交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并衷心感谢此次研修班为提升各国紧急医疗救援物资管理能力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冈比亚红十字会渴望将本次研讨会上获得的知识和见解融入自身的国家工作,并期待未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与中国开展更深更广的合作。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交流互动 集体合影 此次研修班是“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下的应急管理千人培训项目之一。年内,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还将围绕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医学救援和跨境应急医学救援开展两项援外培训项目。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28
应急总医院举办应急药学研究进展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升药学专业人员在应急救援环境下的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应急药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推动应急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由北京药学会主办、应急总医院和北京药学会抗感染药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应急药学研究进展培训班于7月12日在应急总医院北院区举办。 本次培训汇聚国内应急药学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应急药学的研究和发展、应急药事管理制度、相关人员管理、极端自然条件下的灾害现场应急药品保障与储存、应急药品目录制订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临床药学支持等内容,专家与学员进行深入研讨,共襄应急药学盛举。 专家合影 开幕式上,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中国药学会应急与保障专委会主任委员袁海龙分别致辞。他们强调,当前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自然灾害频发,应急救援与药品保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应急药学正是筑牢救援防线的重要支撑之一。吴迪院长特别指出,应急总医院作为应急管理部直属医院,中国救援队医疗队、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三支国家队所在地,承担着建设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的重要职责使命,始终坚持以实战需求为导向,在国内外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应急药品快速响应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应急总医院刘晓川副院长主持开幕式,北京药学会副秘书长于利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 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致辞 中国药学会应急与保障专委会袁海龙主任委员致辞 应急总医院刘晓川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北京药学会副秘书长于利教授出席 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均来自在应急医学和应急药学领域有重大建树的各医疗单位,包括牵头单位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承担“三防”军事医学和毒物救治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作为北京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北京佑安医院和作为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医疗抢救中心的北京安贞医院,专家们精心准备了兼具内容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学术氛围浓厚。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药学部王芳主任演讲 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学部张威主任演讲 北京佑安医院药学部刘炜主任演讲 北京安贞医院刘治军主任药师演讲 应急总医院药学部张藜莉主任详细汇报了我国应急医学与应急药学发展历史,结合应急总医院两次派出药学专业人员加入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和缅甸进行国际救援所积累的宝贵实战经验,深入浅出讲解了应急医学的内涵、应急药学的核心任务和目前应急药学的关键技术进展。 应急总医院药学部主任张藜莉主任演讲 应急总医院药学部李怡文主任药师、薛文鑫主任药师、孙静波副主任药师、刘水副主任药师也先后进行了发言。 应急总医院李怡文主任药师发言 应急总医院薛文鑫主任药师发言 应急总医院孙静波副主任药师发言 应急总医院刘水副主任药师发言 会议在上半场和下半场均设置了集体讨论环节,现场学员踊跃发言,线上学员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互动,授课专家与参会人员分享了自己在应急药学领域的经验和体会,特别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不断碰撞思想火花,讨论异常热烈。 应急总医院科教处高艳处长、东院区樊硕副主任药师、药学部栾嵘药师和赵夕岚主管药师分别进行了主持。 应急总医院科教处高艳处长主持 应急总医院东院区樊硕副主任药师主持 应急总医院药学部栾嵘药师主持 应急总医院药学部赵夕岚主管药师主持 最后,此次会议的项目负责人、应急总医院药学部张藜莉主任作总结讲话,她表示,本次“应急药学研究进展培训班”的举办,是应急药学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一个缩影,各位专家的授课内容汇集了应急药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观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借鉴性及实践价值。此次大会为应急药学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参会人员能够继续开拓思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共同推动应急药学蓬勃发展。 场内合影 来源:药学部 审核:张藜莉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24
应急总医院推出“惠民小卖车” ,全天候膳食服务暖人心
为深入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应急总医院总务处营养膳食科创新服务模式,于近日在5号楼电梯厅过道正式启用"惠民小卖车"项目,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提供全天候营养膳食服务。这一举措标志着医院在优化便民服务、落实惠民政策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服务亮点全解析】 1.全时段覆盖,精准对接需求 小卖车实行“三餐两点"不间断供应模式(7:00-18:00),细分时段包括: 早餐(7:00-9:30):涵盖各类中西式面点、蛋类、奶类、豆浆、汤粥等 上午加餐(9:30-11:00) 午餐(11:00-13:00):盒饭套餐、炒饭、包子等 下午加餐(13:00-16:00) 晚餐(16:00-18:00):提供盒饭套餐,炒饭、炒饼、包子、馅饼等 全天候供应饮品、蛋奶类、包子、面包、煮玉米等便捷食品。 2.品质保障,惠民为本 所有餐品由医院营养膳食科自制,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兼具营养均衡与价格亲民优势。患者可"即买即走",大幅缩短候餐时间,尤其为行动不便的住院患者及陪护家属提供便利。 【服务反响热烈,医患点赞】 自运行以来,"惠民小卖车"广受好评。一位就诊患者表示:"看病还能吃上热乎饭,方便又实惠!"医务人员也称赞:"营养膳食科的服务越来越贴心,真正为患者办了实事。" 【持续优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应急总医院未来将围绕三大方向持续升级营养膳食服务: 定期更新餐品种类,满足多样化需求。 灵活调整供应时段,覆盖更广人群。 强化服务质量监控,提升就餐体验。 此次创新是医院深化"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打通营养膳食服务"最后一公里",应急总医院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为构建温馨、便捷、和谐的医疗环境注入新动能。 来源:总务处营养膳食科 作者:侯成成 审核:林刚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17
5G赋能:三地携手开启远程呼吸介入新模式
7月9日上午,应急总医院联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依托5G网络与北极星支气管镜机器人,完成目前国内首例“三地同步”远程支气管镜手术,涵盖活检与冷冻消融等高难度操作。此举标志着我国经呼吸道智能诊疗进入“无边界协作”模式。 应急总医院张楠主任医师与两地专家制定方案并远程5G操作 2分30秒钟锁定“深结节” 首台手术由应急总医院张楠主任团队远程操控常州一院机器人。患者为56岁男性,左肺下叶外基底段17.3×14.6 mm实性结节。张楠主任通过5G链路下达指令,机器人2分30秒抵达病灶,常州一院李翀团队用径向超声二次定位后完成活检,全程无卡顿。 精准远程操控与指导 远程精密操作,突破“磨玻璃禁区” 之后三院再次联手,分别由常州一院专家李翀团队远程控制石河子一附院设备,3分30秒导航到达患者右肺上叶尖段9.5 mm结节,石河子邬超团队完成活检并成功进行冷冻消融;以及再度由应急总医院主控石河子现场,机器人2分钟突破解剖禁区,到达病患右肺上叶15×11 mm磨玻璃结节,活检后实施冷冻消融,术后评估消融边界清晰,无并发症。 2分钟突破“禁区”,磨玻璃结节诊疗实现新突破 本次三地远程协作展示了当前业内关注的技术亮点:5G端到端时延<20 ms,实现“手眼同步”、 多模态导航(CT+超声+O臂)全程可视化、主从架构支持“一键切换”诊断/治疗模式。 张楠主任医师率团队进行术后总结 本次实践为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呼吸道诊疗机器人系统研发”专项临床验证环节。张楠主任医师表示:“这不仅是设备革新,更是诊疗模式变革。通过国家级项目推动技术普惠,我们将把精准医疗的边界从京津冀延伸至祖国各地。”未来,应急总医院将持续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的呼吸介入服务。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肿瘤内科 作者:马洪明 审核:张楠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23
【喜报】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大专病获国家级认证,打造呼吸诊疗领域“金名片”
近日,国家PCCM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组公布2025年度认定结果,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科)肺癌与肺结节专病获优秀单位、哮喘专病获达标单位、慢阻肺病专病获达标单位。 这三项国家级荣誉的取得,既是对应急总医院呼吸学科专业水准的权威认证,更是对医院多年来深耕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持续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实践的生动印证,标志着该院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能力正式迈入全国优秀及达标行列。 肺癌与肺结节专病优秀单位 哮喘专病达标单位 慢阻肺专病达标单位 权威认证:国家级金标准背后的严苛考量 “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是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全国呼吸专科医联体、国家呼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四家权威机构联合发起,是衡量呼吸学科建设水平的国家级金标准。认定等级分为“示范单位”、“优秀单位”、“达标单位”、“培育单位”四个等级,覆盖门诊设施、人才能力、药物管理、随访体系等11项核心维度。 此次认证既是对应急总医院呼吸专科能力的国家级认可,更是对科室践行规范化、同质化诊疗的高度肯定! 技术破局:打造应急特色呼吸诊疗“先锋队” 作为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重点科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科)以“应急+精准”为双轮驱动,形成了四大技术优势: 肺癌与肺结节:早诊早治,技术领跑 年开展呼吸介入手术超5000例,融合AI辅助诊断、电磁导航定位及微波消融技术,实现肺结节诊断准确率92%、早期肺癌微创治愈率85%的行业突破,推动肺癌与肺结节诊疗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跨越。 肺癌冷冻消融 慢阻肺与哮喘:微创介入,革新诊疗 在全国率先开展单向活瓣肺减容术、热蒸汽消融术、脉冲成形术、靶向肺去神经消融术及胸腔镜肺大疱减容术等,并应用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以微创介入技术引领慢性气道疾病诊疗,为慢阻肺和哮喘患者带来新希望。 支气管流变成形术 急危救治:绿色通道,全天守候 开通了北京市首个24小时“气道梗阻绿色通道”,承诺“黄金2小时”救治,年均抢救呼吸危重症患者2000余例,以精湛医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气道梗阻手术 慢病管理:全程闭环,防治标杆 创新构建“筛查-诊疗-随访”三阶闭环管理模式:联合社区机构开展高危筛查,设立专病门诊推行个性化治疗,并通过智慧化平台实现全程健康管理,为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树立了标杆。 未来蓝图:以认证为起点,剑指国内领先 应急总医院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此次在肺癌与肺结节、哮喘、慢阻肺三大专病领域一举获得国家级认定,标志着学科在亚专科建设、技术创新、全程管理及服务质量等核心维度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 未来,科室将以此次认证为全新起点,持续深化PCCM规范化建设内涵,聚焦呼吸专病领域精耕细作: 以技术为刃:对标国际前沿,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 以服务为基:优化专病全程管理模式,构建智慧化随访体系; 以质量为纲:完善亚专科建设标准,推动诊疗同质化发展。 “呼吸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战场。”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云芝强调,“我们将以更高标准筑牢防线,让国家级呼吸诊疗服务惠及更多民众,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的应急力量!”​ 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咨询电话 门诊:010-87935318 病房:010-87935375 来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作者:王晶晶 审核:周云芝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11
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应急总医院举办,聚焦数字赋能与体系协同
7月27日,“平战共促·能力共强·体系共筑——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应急总医院和健康界联合主办,来自应急医疗救援、急危重症诊治、医院管理专家以及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方等齐聚一堂,围绕“构建体系化应急能力”“数字化赋能应急医学救援”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参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开幕式由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主持。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当前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提升区域协同与多方联动能力是核心任务。此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多区域、多层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互联互通,推动资源整合与能力下沉,构建平战结合、高效联动的区域应急医学新生态。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表示,应急医学不仅是医疗机构的职责,更是区域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应以制度建设、体系协同、科技赋能为抓手,推动能力建设落地生根。健康界将继续联合头部医院,助力构建具有响应力与韧性的应急医学体系。北京电信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罗锐表示,北京电信将充分发挥在云网融合、AI调度、安全通信等方面的能力,联合医疗机构建设应急医学云平台,提升信息传输、资源调度和指挥联动效率。依托卫星通信和大模型等新技术,以科技手段助力韧性城市与现代化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视频致辞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主持并发言 健康界总裁赵红出席并致辞 北京电信副总经理罗锐出席并致辞 主题报告环节由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与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共同主持。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分享了医院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经验和成果,重点讲解了以AI驱动的救援平台、5G急救模式以及智慧医疗系统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打造集智能调度、远程诊疗、辅助决策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医院;北京市卫健委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主任于海玲剖析了当前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全面推动首善标准的建设,需完善政策规范,深化科技信息化应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应急队伍与基地建设,夯实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水平等多项举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姚琦介绍了医院脑卒中防治中心的建设实践,强调了中心功能整合与老年患者专项通道的设立全面提升了急诊急救能力和脑卒中救治水平,推动了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有效运行;电信卫健行业高级专家李英忠介绍了依托5G、卫星通信和云计算构建的三层架构,推动院前急救、应急指挥和院内安全管控的智慧升级、高质量的数据治理与智能调度。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主持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发言 北京市卫健委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主任于海玲发言 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姚琦发言 电信卫健行业高级专家李英忠发言 圆桌对话环节,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李笠,北京民航总医院副院长应娇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务处特聘临床专家、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闫圣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学科助理周靖,北京电信卫健行业总经理刘凯月,中国电信北京辰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杨秀中共同围绕“构建体系化应急能力,实现制度、队伍、流程闭环管理”及“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应急医学救援和临床医疗实践”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结合各自实践,分享了在应急组织管理、数字技术应用、多部门联动等方面的经验与思考。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发言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李笠发言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发言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闫圣涛发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周靖发言 北京电信卫健行业总经理刘凯月发言 中国电信北京辰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秀中发言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会议聚焦“平战共促、能力共强、体系共筑”主题,深入探讨数字赋能、科技助力与体系协同三大重点方向,体现了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义。他强调,要持续推动协同联动、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共同构建高效韧性的应急救援体系,为健康中国和首都安全贡献力量。 供稿:健康界、应急总医院 审核: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31
专家介绍
医院特色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分别于2022年7月21日及2022年9月15日批复成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29号。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在医院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功能定位上,应急总医院以临床诊疗服务为主,重点承担尘肺病诊疗中心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育培训等工作;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侧重学科建设、专家队伍建设、尘肺病网络信息管理建设、医教研生态建设等工作。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联合各地职业病院,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尘肺病联盟,联合医疗资源,提高尘肺病疑难重症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定期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和培训,提升地方职业病院的诊治水平,共同推动尘肺病诊疗事业发展。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建设带动了职业病科发展,包括专业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增长,职业病科在全国影响力提升;呼吸科专业能力提升,尘肺病临床综合治疗、大容量肺灌洗以及气管镜介入治疗国内都有很大影响力;尘肺病合并肿瘤、肺大泡外科治疗在国内都有很大知名度,心内科开展尘肺病合并肺心病诊断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检验、病理为尘肺病诊断研究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和保障。推动了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更多
医学科普
08-01
2025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缺血性脑血管病遇上高血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压该怎么管?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高血压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管理高血压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至关重要。 1、急性期血压控制 问:突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前 1 - 2 天血压往往偏高,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都非常紧张,经常有家属问:“大夫,我们血压都 180/90mmHg 了,是不是需要赶紧降压啊?” 答:发生急性脑梗死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激活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使血压升高。同时,梗死可引起脑组织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为了维持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 - 颅内压),机体通过升高血压来平衡颅内压的增高,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所以说,急性期血压的升高对于我们是一种自我保护。 问:那么血压可以无条件升高而置之不理吗? 答:“当然不是”!若患者在 3.5 小时溶栓时间窗内,需要溶栓治疗,则需要把血压控制在 180/105mmHg 以下,防止引发脑出血。因为在溶栓过程中,血压过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从而加重病情。此外,72 小时以内若患者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mmHg 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也需要进行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一般来说,降压幅度不超过原有血压水平的 15%,以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损伤。 在选择降压药物时,急性期多数给予患者静脉降压,以便控制降压幅度及速度。脑梗死恢复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 ACEI、ARB、利尿剂、CCB类、β受体阻滞剂等。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切勿自行增减药量。 2、脑梗死恢复期血压管理 问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时,大夫会跟这位患者说 “您需要控制血压在 130/80mmHg 以下”,跟另外一位患者说 “您需要把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患者总是会追着问 “为啥我俩都是脑梗死,血压控制范围还不一样呢?” 答 这是因为虽然 “果” 一样,但是 “因” 不同。一般来说,颅内穿支动脉等引起的急性脑梗死,如果患者能耐受,推荐血压降至 130/80mmHg 以下,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及脑小血管病患者,更应严格控制血压在 130/80mmHg 以下。这是因为这些患者的血管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血压控制得更低可以减少血管的进一步损伤,降低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而对于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率 70% - 99%)导致的急性脑梗死,若患者能耐受,推荐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这是因为这类患者的脑血流主要依赖于较高的血压来维持,如果血压降得过低,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缺血。 当然,血压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综合、个性化要求高,受到遗传、性格、环境、生活方式等影响较大的疾病。这就需要我们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同时,要经常监测血压,避免自行停药或者增减药物,定期门诊复诊、调整药物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预防和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其他危险因素。同时,要积极参加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努力控制血压,预防疾病的复发。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神经内科 作者:李静雅 审核:周卫东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07-29
2025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汛期三伏叠加期,健康防护指南请收好
7月份以来,全国多地进入“多雨+高温”的叠加模式。这种“上蒸下煮”的天气不仅让人体感闷热难耐,更暗藏健康风险:持续湿热会降低汗液蒸发效率,增加中暑几率;积水环境易滋生细菌,提升肠道传染病和皮肤感染风险;而骤冷骤热的室内外温差,更可能诱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面对这场“湿热交锋”,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护? 为此,我们特邀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晓川从日常防护、疾病预防、特殊人群照护三大维度出发,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助大家和家人平安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一、日常防护:构建“防暑-防潮-防污”三重防线 (一)体温调节:破解“湿热魔咒” 当环境湿度过高,汗液蒸发效率大幅降低,人体主要通过辐射散热的效率也明显下降。此时环境温度升高,心脏负担显著增加。 防护方案: 分级补水策略:户外工作者每隔一段时间饮用淡盐水;室内人群每小时补充适量电解质水,可自制,用柠檬、蜂蜜、盐加温水调配。 智能降温装备:穿戴相变材料降温背心;使用微型USB风扇搭配湿毛巾。 作息调整方案:户外作业避开高温时段,采用工作 - 休息 - 擦浴相结合的工作法,即工作一段时间后在阴凉处休息,再补充冷水擦浴。 (二)居住环境:打造“干燥安全岛” 汛期雨水细菌含量较高,浸泡过的织物短时间内霉菌滋生量就会超标。 防护方案: 分级除湿系统:小空间使用氯化钙除湿盒并定期更换;中等空间配备除湿机并设定合适湿度;整屋防护可安装带滤网和过滤的新风系统。 物品消毒规范:电子设备用酒精棉片每日擦拭;餐具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衣物暴雨接触后立即用热水浸泡。 应急净水方法:家庭版采用明矾沉淀后煮沸;便携版可使用个人水过滤器。 二、疾病预防:建立“肠道-皮肤-呼吸”立体防护 (一)肠道传染病 防控汛期水源污染使霍乱弧菌存活时间延长,生食蔬菜感染风险大幅增加。 防护方案: 食品处理五步法:分类存放食品,生熟食品使用不同颜色砧板;蔬菜先用流动水冲洗,再用臭氧水浸泡;肉类中心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并持续一段时间;熟食分装后用冰水浴降温;使用带芯片的保鲜盒查看食品保质期。 应急饮食储备:准备压缩饼干、能量棒、电解质粉。 (二)皮肤感染防护 污水中含多种病原体,皮肤破损处感染风险极高。 防护方案: 1、涉水防护装备:穿戴材质合适、高度和厚度达标的PVC材质长筒雨靴;足部涂抹复合屏障膏;使用防水标准的手机袋保护电子设备。 2、伤后处理流程: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敷料,对深部伤口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智能监测手环:实时监测皮肤温度变化,当局部升温时发出震动预警。 (三)呼吸系统疾病预防 湿度增加会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暴雨导致的情绪波动可使血压骤升。 防护方案: 1、用药管理:使用带湿度传感器的智能药盒,当环境湿度过高时提醒;心血管药物存放于密封防潮盒。 2、情绪调节:采用特定呼吸法,每日多次,每次多组;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逐步紧张 - 放松各肌群,配合舒缓音乐。 3、运动安全:选择合适时段进行低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合理区间。 三、重点人群:三类群体防护各有要点 (一)儿童防护 1、防溺水教育:通过VR模拟洪水场景,训练孩子正确逃生姿势;制作家庭防溺水卡。 2、皮肤保护:每日涂抹儿童专用防水防晒霜并定时补涂;准备速干浴巾。 3、心理干预:使用情绪识别APP,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及时疏导;开展家庭游戏,缓解紧张氛围。 (二)老年人防护 1、用药管理:使用带语音提醒功能的智能药盒,设置提醒次数;心血管药物存放于恒温药箱。 2、防跌倒设计:在浴室安装合适高度、承重的防滑扶手;铺设吸水率和摩擦系数达标的速干地垫。 3、体温监测:佩戴可穿戴式体温贴,当体温超过一定值时自动通知家属。 (三)慢性病患者防护 1、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增加监测频率,准备葡萄糖片用于低血糖急救。 2、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避免突然进入温差过大的空调房,使用通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3、呼吸保护:哮喘患者外出时佩戴口罩,随身携带标注有效期的沙丁胺醇气雾剂。 【专家名片】 刘晓川,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技术擅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肠病、慢性便秘、肝硬化、脂肪肝、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胆道疾病如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食管、胃和大肠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病,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痛、腹泻、消瘦等诊治方面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过硬,胃肠镜操作10000例以上,超声内镜、内镜下胆胰疾病的相关ERCP技术(如内镜下胆管取石、胆管放置支架解除胆道梗阻等),熟练掌握胃肠息肉、腺瘤、早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及放置及取出支架;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胃石的内镜下碎石;内镜下取食管、胃肠异物等。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内镜超声医师分会委员。 学术科研:承担院级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出品: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晓川 监制:彭雪征
07-28
2025
盛夏消暑,这些饮食雷区千万别踩
三伏来临,烈日似火,大地像被放在蒸笼里一般,酷热难耐。人们为了消暑,常常会在饮食上做出各种调整,然而,有些看似能带来清凉的饮食方式,实则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入“雷区”。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晓川为大家详细揭秘盛夏消暑时需要远离的饮食雷区。 冷饮狂欢,肠胃“苦不堪言” 【冰爽背后的肠胃危机】 在炎炎夏日,来上一杯冰镇饮料或者吃上一根冰淇淋,那冰爽的感觉瞬间就能驱散暑气,让人倍感惬意。然而,过度贪恋这种冰爽却会给肠胃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的肠胃就像一个温暖的“加工厂”,需要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中才能正常运转,一般肠胃的温度维持在36 - 37℃左右。当大量冷饮进入肠胃后,肠胃的血管会迅速收缩,就像原本畅通的水管突然被捏紧,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消化液的分泌也会受到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胰液和胆汁分泌不足则会影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长期如此,肠胃的蠕动节律也会被打乱,可能引发肠胃痉挛,那种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让人难以忍受;还会导致腹痛、腹泻等问题,腹泻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危害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肠胃功能本就较弱的人群,如老人、儿童和肠胃疾病患者,他们的肠胃黏膜更为脆弱,对冷刺激的耐受性更差,危害更为明显,可能一次冷饮过量就会引发急性肠胃炎,需要住院治疗。 【冷饮选择有讲究】 即使要吃冷饮,也不能随心所欲。首先,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避免食用三无食品。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冷饮可能卫生条件不达标,含有大量的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食用后容易导致食物中毒。其次,要注意冷饮的温度,不宜过低,最好选择接近常温或者稍微冰镇一下的饮品,一般冷饮温度以8 - 14℃为宜。另外,不要在空腹时吃冷饮,此时肠胃处于空腹状态,突然受到冷刺激,更容易引发肠胃不适。也不要在剧烈运动后立即吃冷饮,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体表血管扩张,此时吃冷饮会使血管急剧收缩,不仅影响身体散热,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可以选择在饭后1 - 2小时吃冷饮,这样既能享受冰爽,又能减少对肠胃的伤害。同时,吃冷饮的速度也要适中,不要一口气吃太多,让肠胃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生食盛宴,病菌“暗藏其中” 【生食隐患知多少】 夏季气温高,细菌和寄生虫繁殖速度快,生食很容易成为它们的“温床”。很多人喜欢在夏天吃凉拌菜、生鱼片、醉虾等生食,觉得这样既清爽又美味。然而,这些生食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清洗和处理,很容易携带各种病菌和寄生虫。例如,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的肠道中,如果生食被大肠杆菌污染,食用后可能会引发急性肠胃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败血症。沙门氏菌也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可以在生肉、生蛋、生海鲜等食物中存活,感染后会引起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肝吸虫则主要寄生在淡水鱼的体内,如果食用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生鱼片,肝吸虫会在人体肝脏内寄生,导致肝脏受损,引发肝吸虫病,出现肝区疼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期感染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安全享用生食的方法】 如果实在想吃生食,一定要确保其新鲜和卫生。购买生食时,要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农贸市场,挑选新鲜、无异味、无破损的食材。对于蔬菜类,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农药残留和虫害。在处理生食前,要将双手和厨具清洗干净,可以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厨具要用开水烫洗消毒。生食和熟食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可以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分别处理生食和熟食。凉拌菜要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去除农药残留和杂质,然后用开水焯一下,杀死部分病菌,焯水时间要根据蔬菜的种类和大小适当调整,一般绿叶蔬菜焯水1 - 2分钟即可。生鱼片和醉虾等要选择经过严格检验检疫的海鲜,并且要确保其新鲜度,购买后要尽快食用。食用时可以搭配一些醋、蒜、姜等调料,醋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蒜和姜中的大蒜素和姜辣素也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菌的侵害。 水果当饭,营养“失衡告急” 【水果代餐的误区】 夏季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各种水果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有些人觉得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水分,既营养又解渴,于是就把水果当成饭来吃。然而,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虽然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它缺乏蛋白质、脂肪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身体的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维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脂肪则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还能帮助身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如果长期用水果代替正餐,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出现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有些水果的含糖量较高,如荔枝、龙眼、葡萄等,过量食用还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和血糖偏高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水果的摄入量。 【合理食用水果的建议】 水果应该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而不是主食。每天食用水果的量要适量,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200 - 350克水果,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两个香蕉的重量。可以选择多种不同颜色的水果搭配食用,因为不同颜色的水果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如红色的水果富含番茄红素,黄色的水果富含胡萝卜素,紫色的水果富含花青素等,这样可以保证摄入更全面的营养。同时,要注意食用水果的时间,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避免在饭后立即吃水果,以免影响消化。饭后胃内已经充满了食物,此时再吃水果,水果会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梨、柚子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食用量,同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辛辣重口,上火“火上浇油” 【辛辣饮食的夏日“火患”】 在夏天,很多人喜欢吃辛辣食物,觉得这样可以刺激食欲,让自己吃得更多。然而,辛辣食物属于热性食物,在夏季食用容易加重体内的火气,导致上火。上火后,会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疼痛、便秘等症状,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口腔溃疡会让人吃饭、说话都感到疼痛;牙龈肿痛会影响咀嚼功能;咽喉疼痛则会使吞咽困难;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影响皮肤健康,还可能引发痔疮等疾病。而且,辛辣食物还会刺激肠胃黏膜,加重肠胃负担,引发肠胃不适,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有肠胃疾病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可能会诱发胃痛、胃胀、腹泻等症状。 【夏日清淡饮食之道】 夏季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健脾开胃的食物。可以选择绿豆汤、冬瓜汤、苦瓜汤等汤品,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冬瓜能清热化痰、防暑止渴,苦瓜则有清暑明目、解毒健胃的功效,这些汤品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清热降火。蔬菜方面,可以多吃黄瓜、西红柿、芹菜、生菜等,黄瓜富含水分和维生素,具有清热利水、解毒的功效;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防暑的作用;芹菜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生菜清爽可口,能增进食欲。主食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等,小米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的作用,南瓜能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这些粥品容易消化吸收,不会给肠胃造成负担。如果实在想吃辣,也要适量控制,可以在菜肴中加入一些醋、柠檬汁等酸性调料,既能增加风味,又能缓解辛辣对肠胃的刺激,因为酸性物质可以中和一部分辣椒素的刺激性。   隔夜饭菜,细菌“疯狂滋生” 【隔夜饭菜的潜在风险】 夏天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隔夜饭菜更是细菌滋生的“重灾区”。即使将隔夜饭菜放在冰箱里冷藏,也只能抑制细菌的生长速度,而不能完全杀死细菌。冰箱内虽然温度较低,但仍然存在一些嗜冷菌,如李斯特菌、耶尔森菌等,它们在低温环境下也能生长繁殖。当再次食用隔夜饭菜时,这些细菌会进入人体,引发食物中毒、肠道感染等疾病。食物中毒的症状通常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脱水、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而且,隔夜饭菜中的营养成分会大量流失,尤其是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在存放过程中容易被氧化分解,长期食用隔夜饭菜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正确处理剩菜剩饭的方法】 为了避免浪费,如果饭菜做多了,可以在饭后及时将剩余的饭菜用保鲜膜或保鲜盒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但是,要注意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因为生食中可能携带各种病菌和寄生虫,如果与熟食接触,会导致熟食被污染。再次食用隔夜饭菜前,要彻底加热,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保持这个温度持续3分钟以上,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对于一些容易变质的食物,如海鲜、凉拌菜等,最好不要隔夜食用,海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细菌的作用下容易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凉拌菜没有经过高温杀菌处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隔夜后更不能食用,以免危害健康。   补水误区,身体“缺水依旧” 【错误补水方式的危害】 在夏天,人体出汗多,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然而,很多人存在补水误区,导致身体依然处于缺水状态。比如,有些人喜欢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其实当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了。此时,血液黏稠度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也会加重,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还有些人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如可乐、雪碧、果汁等,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添加剂,不仅不能有效补充水分,还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导致血糖升高、肥胖等问题。一次性大量饮水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会加重肠胃和心脏的负担,影响身体健康。大量饮水会使胃内压力升高,引起胃胀、胃痛等不适症状;同时,还会导致血液稀释,增加心脏的排血量,加重心脏负担。 【科学补水的方法】 正确的补水方式应该是少量多次、定时定量。每天至少要饮用1500 - 2000毫升的水,可以分多次饮用,每次饮用100 - 200毫升。可以选择白开水、矿泉水或者淡茶水,这些饮品既能补充水分,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的负担。白开水是最经济、最健康的饮品,它能够迅速被人体吸收利用;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身体有一定的益处;淡茶水具有清热解暑、提神醒脑的作用。在运动前后或者大量出汗后,要适当增加饮水量,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同时,还可以多吃一些含水量高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西瓜的含水量高达90%以上,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解暑降温;黄瓜和西红柿也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维生素,能起到补充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专家名片】 刘晓川,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技术擅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肠病、慢性便秘、肝硬化、脂肪肝、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胆道疾病如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食管、胃和大肠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病,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痛、腹泻、消瘦等诊治方面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过硬,胃肠镜操作10000例以上,超声内镜、内镜下胆胰疾病的相关ERCP技术(如内镜下胆管取石、胆管放置支架解除胆道梗阻等),熟练掌握胃肠息肉、腺瘤、早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及放置及取出支架;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胃石的内镜下碎石;内镜下取食管、胃肠异物等。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内镜超声医师分会委员。 学术科研:承担院级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主办:融媒体中心 监制:彭雪征 编辑:莫  鹏
07-14
2025
【“药”你知道】氯吡格雷天天用,这些知识须掌握!
什么时候需要服用氯吡格雷? 想象我们的血管是一条公路,血小板就像路上的维修工人。当血管损伤时,它们会聚集"修补路面"(形成血栓止血)。但对于冠心病或放过支架的患者,这些"工人"可能过度活跃,在不需要的地方形成"路障"(血栓),这时就需要氯吡格雷这类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来调节。 作为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氯吡格雷常与阿司匹林联用或单独用于心梗、脑梗或下肢动脉硬化等疾病。 用药小贴士 1.服用方式: 常规剂量为每天一次,每次75mg。如同每日晨起的"血管晨练",饭前饭后均可,每日晨起立即服用更易养成习惯。如果患者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如老年人、有出血病史或合并使用其他抗凝药物等),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剂量,以减少出血风险。 2.漏服应对: 12小时内发现:立即补服(就像发现忘关水龙头及时补救); 超过12小时:无需补服,次日正常服药(切忌双倍剂量,就像刹车踩太猛反而危险)。 用药安全指南 1.出血警报: 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有胃溃疡史、同时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者; 警示信号:异常牙龈出血、无故淤青、尿液发红等(建议家中备软毛牙刷)。 2.手术须知: 择期手术前7天需停药(就像施工前先撤除防护网); 拔牙等小手术也需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 3.停药风险: 支架患者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支架罢工"(血栓形成),心梗风险增加3倍。 4.药物"相克": 氯吡格雷在服用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奥美拉唑、利福平等,尽量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服用。 【小知识】 服药期间若需接种疫苗,建议优先选择肌肉注射而非鼻喷疫苗(减少鼻出血风险)。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小板功能检测。氯吡格雷存在“耐药性”,建议就诊前进行耐药性的相关检测,确保药物预防血栓的效果。 药师名片 薛文鑫,药理学博士,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药学部临床药学组组长。北京市科委评审专家、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评审专家,中华系列期刊《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青年编委,Cancer Innovation 杂志青年编委,Medicine、JMIR Cancer杂志审稿专家。 【专业擅长】 临床药学;循证药学;卫生综合评价;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慢病管理,长期围绕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是应急总医院减重管理、老年病、感染性疾病等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成员。 【工作学习经历】 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学。2009年8月入职应急总医院,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参加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同时取得临床药师资格证书。2018.8 获得美国MTM药师资格证书。2021年6 月被聘为华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生导师,2022年3月被聘为主任药师。【科研成果】 工作以来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类型涉及循证药学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2015年承担的一项循证药学研究《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肾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被国家外专局邀请在第十三届国际新药发明大会作大会发言。参编著作9部,其中一部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持课题6项。 【公益活动】 热心公益事业,2018年以来累计组织或参与药学部志愿者团队开展“安全用药,娃娃抓起”,药学义诊等活动20余次。因工作突出,获得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优秀团队奖2次,优秀个人奖3次。 作者:薛文鑫、王靖欣  校对:李怡文 审核:杨芳、张藜莉 主办:融媒体中心 监制:彭雪征 编辑: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