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交流合作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基地 “陆空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投入运行
2025年10月10日14时,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基地(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龙岗中心医院)成功实施一起航空医疗救援任务,高效救治一名因爬山坠落导致多发伤的患者,标志着深圳东部地区“陆空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正式由演练转入实战,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医疗救援能力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深圳基地(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启用航空救援 此次救援中,一名中年男性在登山过程中意外跌落,全身多处受伤、大量出血,生命垂危。接到深圳市急救中心指令后,深圳基地迅速响应,联合东部通航启动救援直升机,克服山地复杂地形限制,通过悬停吊索方式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从启动救援到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全程响应迅速、衔接紧密,实现“5分钟上停机坪、5分钟入抢救室”的高效救治流程。目前,患者已完成手术,生命体征平稳,正在神经外科接受后续治疗。 多学科协作联合治疗 作为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深圳基地近年来持续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系统推进人员培训、实战演练与设施升级。2024年以来,该基地在深圳市卫健委组织的全市应急演练中屡获佳绩,并于2025年6月与东部通航签署《低空应急医疗救援合作服务协议》,全面夯实“智慧医疗+通航救援”协同机制。此次救援不仅验证了航空救援体系的实战能力,也体现出医院在空地信息互通、多学科协作与危重症转运方面的综合实力。 从制度构建到能力提升,从设施升级到体系贯通,深圳基地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宗旨,持续推进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现代化。在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龙岗区委区政府及卫健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基地正加快完善“15分钟应急救援圈”,全力提升区域重大突发事件医疗响应与处置能力。 此次航空救援的成功实施,不仅是深圳应急医疗救援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更为全国城市群构建“陆空一体化”救援网络提供了先行示范。未来,深圳基地将继续深化与各方协作,推动低空经济与应急医疗深度融合,为“健康深圳”“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应急医学的深圳智慧与力量。 供稿: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基地 审核:应急总医院
2025.10
14
应急总医院举办北京市消防卫勤业务培训班
9月15日至19日,应急总医院在北院区举办北京市消防卫勤业务培训班,50名来自北京地区的消防卫勤人员参加培训。 合影留念 开班仪式上,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后勤装备处处长魏兴雷出席并致辞。刘晓川副院长深情回顾了总医院多年来与消防救援人员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强调了卫勤保障在救援工作中的重要性。魏兴雷处长对参训学员提出三点期望:统一思想、强化政治站位;知行合一、增强学习积极性;严格管理、严守培训纪律,希望学员们未来能在总队救护与卫勤工作建设中发光发热。怀柔消防救援支队陈绪代表学员表态发言,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刘晓川副院长致辞 魏兴雷处长致辞 陈绪代表学员表态发言 此次培训班课程设置紧密贴合消防救援工作实际需求,构建起应急医学全链条知识体系。理论课程涵盖应急医学与消防卫勤体系构建、人体运动系统骨骼肌肉结构解析、专业体格检查方法教学、训练伤预防与康复等核心内容,为学员们搭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实操环节更是亮点纷呈,康复理疗、拔罐技术实操训练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快速掌握实用医疗技能。同时,针对队伍常见疾病处置、大规模伤亡事件应急响应与检伤分类流程等内容的细致讲解,填补了消防救援人员在卫勤领域的医学知识空白。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 此外,培训班还嵌入北京市红十字会16学时红十字救护员培训课程。心肺复苏技术、AED使用、呼吸道异物梗阻现场救护等急救知识与技能训练,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讲授、情景模拟和操作演练,让学员们熟练掌握急救技能,为救援工作增添一份保障。          实操训练 实操训练 实操训练 实操训练 实操训练 此次培训,应急总医院以专业、务实、精准的培训方式,为北京消防卫勤队伍注入了新的能量。下一步,应急总医院将继续携手北京消防救援总队,紧贴实战需求,为消防卫勤队伍培养更多懂基础理论、会伤情鉴别、会创伤急救、会紧急避险、会康复指导的卫勤专业人才,为消防救援工作提供坚实的卫勤支撑。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李玮 审核:刘智、祖洁琛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9
26
应急总医院举办心脏康复学术会议:为心脏康复诊疗照亮新路径
9月13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举办了一场聚焦心脏康复风险评估与治疗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将心脏康复领域的前沿理念、先进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吸引了北京地区众多医疗机构康复医学、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踊跃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不断碰撞思维火花,为推动心脏康复诊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合影留念 开幕致辞:肯定价值,指明方向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与科技教育处处长高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吴院长指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攀升,心脏康复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价值日益凸显。此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平台,更是推动心脏康复临床应用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契机,应急总医院将全力支持相关学术探索与实践。高艳处长也强调了心脏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及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综合医疗科主任李长新,北京小汤山医院心脏重症康复科主任古磊等专家担任主持,精准提炼知识点,助力会议高效推进。 吴迪院长致辞 高艳处长致辞 专家主持 权威分享:前沿理念,倾囊相授 会议上,多位专家带来心脏康复领域的精彩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谢瑛,围绕心脏康复诊疗思维培养,阐述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的跨越之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威教授系统讲解CPET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深度剖析心肺运动试验在指导心脏运动康复中的关键作用。小汤山医院心肺重症康复科主任国荣,系统构建重症心脏病从评估、诊断到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完整体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全面理论指导。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学英分享科室实践成果与创新经验,展示利用先进设备与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成功案例。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诊科主任缪国斌从多角度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心脏康复,深入分析心脏康复与临床治疗的紧密衔接。 专家授课 此外,应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范煜东、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桂沛君、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琦等专家,围绕心脏康复的多学科协作、康复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讨论,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直面现状:剖析问题,明确路径 会议期间,专家们共同探讨我国心脏康复发展现状。目前,心脏康复重要性虽逐渐被认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专业人才短缺限制康复服务覆盖范围与质量;部分医院重视不足,缺乏完善康复体系;临床实践中,康复方案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不够紧密。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院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医疗机构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设备,建立多学科协作康复团队;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探索更科学、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升整体效果。 专家留影 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精准康复 应急总医院高度重视康复医学科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配备了运动心肺测试系统、六分钟步行试验测试系统、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一批专业设备,能精准评估患者心脏功能与运动耐力,为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科室组建了由心血管内科专家、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及护士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从运动训练、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多维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康复服务。 展望未来:携手共进,助力健康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心脏康复领域专业人士提供深入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成果共享与转化。与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为临床医生、治疗师提供宝贵指导,提升其对心脏康复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心脏康复新技术、新方法,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康复希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康复医学科 审核:王学英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9
26
应急总医院主办《应急医疗救护技术(初级)》培训师首期培训班
为大力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人民防线,进一步夯实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医疗救护能力、促进救援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8月29日至31日,由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办,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应急管理部党校)、重庆市永川区应急救援协会协办的《应急医疗救护技术(初级)》培训师首期培训班在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应急管理部党校)开班。 集体合影 应急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晓川在开班式上致辞,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应急管理部党校)副院长、部党校副校长董喜明作动员讲话。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受邀出席开幕式,并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应急救援工作发展作专题讲座。重庆市永川区应急救援协会副会长陈森瑶主持开班式。 开班式 本次培训坚持“理论筑基+实训赋能”相结合,紧紧围绕培养“能教、会教、善教”培训师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不仅涵盖《应急医疗救护技术(初级)》培训的专业化、标准化理论技能,还包括应急救援重要法规、《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基础规范》解读、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分享、《应急医疗救护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等扩展提升内容;在实操和技术考核部分创新引入多场景模拟教学与限时考核方法,在提升学员《应急医疗救护技术(初级)》理论技能基本功的同时,帮助学员开拓视野、提升教学设计与授课能力,确保学员能够把专业知识有效转化为“可教、可训、可考”的教学能力,帮助学员打通“自己会”到“教会人”的关键一环。 专题讲座 认真学习 《应急医疗救护技术》是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适应应急管理新形势,充分发挥应急医学特色精心打造的培训项目。自推出以来,已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500余名,广受同行认可和社会关注。此次培训旨在打造一支政治好、素质高、本领强的师资队伍,并对初级课程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同质化提升,为《应急医疗救护技术》培训的进一步推广打造坚实基础。今后,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将继续深化应急医疗救护培训体系建设,培育更多基层“种子培训师”,让应急医疗救护技术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王兆霞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9
04
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应急总医院举办,聚焦数字赋能与体系协同
7月27日,“平战共促·能力共强·体系共筑——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应急总医院和健康界联合主办,来自应急医疗救援、急危重症诊治、医院管理专家以及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方等齐聚一堂,围绕“构建体系化应急能力”“数字化赋能应急医学救援”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参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开幕式由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主持。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当前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提升区域协同与多方联动能力是核心任务。此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多区域、多层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互联互通,推动资源整合与能力下沉,构建平战结合、高效联动的区域应急医学新生态。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表示,应急医学不仅是医疗机构的职责,更是区域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应以制度建设、体系协同、科技赋能为抓手,推动能力建设落地生根。健康界将继续联合头部医院,助力构建具有响应力与韧性的应急医学体系。北京电信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罗锐表示,北京电信将充分发挥在云网融合、AI调度、安全通信等方面的能力,联合医疗机构建设应急医学云平台,提升信息传输、资源调度和指挥联动效率。依托卫星通信和大模型等新技术,以科技手段助力韧性城市与现代化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视频致辞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主持并发言 健康界总裁赵红出席并致辞 北京电信副总经理罗锐出席并致辞 主题报告环节由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与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共同主持。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分享了医院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经验和成果,重点讲解了以AI驱动的救援平台、5G急救模式以及智慧医疗系统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打造集智能调度、远程诊疗、辅助决策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医院;北京市卫健委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主任于海玲剖析了当前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全面推动首善标准的建设,需完善政策规范,深化科技信息化应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应急队伍与基地建设,夯实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水平等多项举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姚琦介绍了医院脑卒中防治中心的建设实践,强调了中心功能整合与老年患者专项通道的设立全面提升了急诊急救能力和脑卒中救治水平,推动了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有效运行;电信卫健行业高级专家李英忠介绍了依托5G、卫星通信和云计算构建的三层架构,推动院前急救、应急指挥和院内安全管控的智慧升级、高质量的数据治理与智能调度。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主持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发言 北京市卫健委卫生应急管理中心主任于海玲发言 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姚琦发言 电信卫健行业高级专家李英忠发言 圆桌对话环节,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李笠,北京民航总医院副院长应娇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务处特聘临床专家、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闫圣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学科助理周靖,北京电信卫健行业总经理刘凯月,中国电信北京辰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杨秀中共同围绕“构建体系化应急能力,实现制度、队伍、流程闭环管理”及“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应急医学救援和临床医疗实践”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结合各自实践,分享了在应急组织管理、数字技术应用、多部门联动等方面的经验与思考。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发言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李笠发言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发言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闫圣涛发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周靖发言 北京电信卫健行业总经理刘凯月发言 中国电信北京辰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秀中发言 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孙劲文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会议聚焦“平战共促、能力共强、体系共筑”主题,深入探讨数字赋能、科技助力与体系协同三大重点方向,体现了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核心要义。他强调,要持续推动协同联动、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共同构建高效韧性的应急救援体系,为健康中国和首都安全贡献力量。 供稿:健康界、应急总医院 审核: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
31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