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健康科普
【“药”你知道】氯吡格雷效果“看人下菜碟”?基因检测精准“掌勺”
您的亲属是否正在服用一种叫“氯吡格雷”的药?它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预防心梗、脑梗,包括预防心脏支架术后的血栓形成。不过,您有没有发现:同样是服用氯吡格雷,有的人效果很好,有的人却仍然发生血栓事件,或者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问题? 应急总医院药学部药师告诉大家,这背后的“秘密”,就藏在我们的基因里。 为什么同样的药,效果却不一样? 氯吡格雷本身是“休眠状态”,需要经过肝脏中一种叫 CYP2C19 的酶激活,才能发挥抗血栓作用。而这个酶的活性,恰恰由每个人的基因决定。 有些人的CYP2C19基因型属于“强代谢”基因,酶活性高,药效好但出血风险可能增加; 有些人的CYP2C19基因型属于“弱代谢”基因,酶活性低,药效打折扣,血栓风险上升; 还有些人介于两者之间,常规剂量可能疗效不佳,必要时需要调整剂量或换药。 这就好比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有的人“一杯就倒”——不是酒的问题,是每个人代谢能力不同而已。 基因检测:预测氯吡格雷的疗效 通过 CYP2C19基因检测,只需抽一管血,就能知道被检测者属于哪种代谢类型: 研究发现,在亚洲人群中,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的患者比例分别达到了约50%和13%~23%,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人使用氯吡格雷可能效果不理想。 谁需要做这项检测? 如果患者属于以下情况,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预防卒中的二次发生或预防神经介入手术后血栓栓塞。 正在或即将使用氯吡格雷。 服用氯吡格雷后后仍反复发生心梗、脑梗。 出现胃出血、黑便、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 准备做心脏支架或脑血管手术。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药学部 作者:赵夕岚 校对:薛文鑫、李怡文 审核:杨芳、张藜莉
2025.11
07
警惕氯吡格雷和降糖药之间的“致命邂逅”
认识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犹如血管中的“安全卫士”,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特别的是,这种药物需要经过肝脏的“加工”才能发挥作用——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包括CYP2C19、CYP3A4等多种酶)会将氯吡格雷转化为活性物质。正是这种特殊的代谢方式,使得它容易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影响”。                                           与各类降糖药的“互动关系” 1、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 相互作用:双方会互相“拖后腿”,既影响氯吡格雷效果,又增加低血糖风险 用药建议:需像“血糖监测员”一样加强血糖检测,老年人建议从低剂量开始 2、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相互作用:氯吡格雷会“拦截”药物代谢,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 特别注意: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建议定期检查心功能和体重变化 3、餐时血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作用特点:药物代谢“通道”被氯吡格雷部分阻断 服用技巧:建议餐前30分钟服用,既保证药效又减少胃部不适                                             安全配伍的降糖药选择 以下药物与氯吡格雷“相安无事”,是较理想的联合用药选择: ✓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等) ✓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 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 ✓ 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 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用药特别提醒 1、监测双重点:既要关注血糖变化,又要注意出血倾向。 2、高危人群: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者需“量体裁衣”调整用药。 3、优选原则:优先选择兼具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                                             科学用药小贴示 对于需要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降糖药的患者,建议:  建立详细的用药记录卡 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防低血糖 作者:王靖欣  校对:薛文鑫、李怡文 审核:杨芳、张藜莉 编辑:莫鹏 兼职:彭雪征
2025.09
0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