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突发性重大火灾、突发性燃气爆炸等事件时,烧伤成为最常见的伤害形式,威胁着无数生命的安危。虽然应急医学体系在不断完善,但这类紧急医疗事件仍存在诸多挑战,公众急救知识的匮乏、急救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烧伤治疗的复杂性,构成了烧伤急救的主要难题;瘢痕防治的艰巨性,依然是烧伤康复的难题。如何在烈火肆虐的紧急时刻,构建起一道生命的防线,成为应急医学领域亟待完善的问题。
陈远征,应急总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瘢痕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烧伤与创面修复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应急医学烧伤急救存在知识普及差、资源调配难等问题
急救知识普及仍有盲区。我国公众对于烧伤急救知识的了解普遍匮乏,面对烧伤,许多人盲目采取涂抹牙膏、酱油等错误方法,不仅无法减轻伤害,反而可能加剧伤口感染的风险,使急救效果大打折扣。
急救资源调配效率有限。在大规模烧伤事件中,急救资源的稀缺与分配不均成为了制约救援效率的关键因素。一些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烧伤专科医院和专业救治团队数量有限,加之交通拥堵、地理位置偏远等不利因素,急救资源的快速调配与输送难以满足需求。
烧伤治疗存在复杂性与挑战。烧伤的治疗不仅涉及创面治疗,更涵盖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多个方面。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而言,治疗过程更是复杂而漫长,需要烧伤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
部分地区瘢痕预防与修复资源匮乏。烧伤后,瘢痕的形成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更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和心理问题。瘢痕的预防与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但我国部分地区在这方面的资源仍然匮乏,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获得有效的治疗。
构建全民急救防线、推动技术革新,或是应急医学破局之策
笔者认为,完善烧伤急救医学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构建全民急救防线。在应对突发性烧伤事件的紧急时刻,公众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挽救生命的第一道防线。政府与社会组织需携手并进,通过多元化渠道,广泛传播烧伤急救知识。这些宣传内容应涵盖正确的急救步骤、避免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烧伤后的初步自救技巧,旨在提升全民的急救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并支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将烧伤急救培训纳入常规教育体系与应急预案中。
其次,完善急救资源布局与调配机制,确保资源高效流动。针对烧伤急救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加大对烧伤专科医院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倾斜,提升其硬件设施、医疗团队及科研能力,以应对大规模烧伤事件的挑战。同时,构建完善的急救资源调配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实现急救资源的精准预测与快速调配。此外,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加强区域间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跨区域的急救网络,形成强大的救援合力,在紧急时刻可缓解资源紧张的状况。
推动烧伤治疗技术的革新与升级,提升治疗效果。医疗机构应持续投入研发,探索烧伤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如新型生物敷料、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等,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周期。同时,加强对烧伤患者的综合管理与护理,包括疼痛控制、感染预防、营养支持及功能康复及心理护理,全面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加强瘢痕预防与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塑患者人生。瘢痕是烧伤后难以避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可能造成功能障碍与心理障碍。因此,医疗机构除了探索更加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减轻瘢痕程度,恢复肌肤功能;还需要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康复指导,帮助患者重建自信,融入社会。
应急总医院作为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烧伤整形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在烧烫伤急救,尤其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展现了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实战水平。在人才建设方面,科室由著名烧伤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吕国忠担任学科带头人,拥有一支由资深医师和高水平护理团队组成的救治团队。在技术方面,采用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吕国忠教授率团队参与了国内多起重大事件的烧伤现场救治与技术指导,尤其是在批量烧伤、爆炸伤等具备丰富的一线实战救治经验。
责编:陈龙飞
主编:张赫
校对:朱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