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你知道】优甲乐:甲状腺的“小补丁”,服用有讲究!
  优甲乐是什么药   优甲乐又名左甲状腺素钠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化学结构与人体自身分泌的T4甲状腺激素相同,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激素缺乏,适用于甲减、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术后患者。 优甲乐服用方式   一般甲状腺治疗应该从低剂量开始,每 2-4 周逐渐加量,直至达到完全替代剂量。 服用方式:空腹!空腹!空腹! 用200ml白开水送服,服药后至少30分钟再进食。空腹时胃酸充足,药物吸收率更高(能达到80%),比饭后服用(吸收率只有64%)效果更好。   优甲乐服用注意事项   (1) 必须规避的饮食或药物与优甲乐的相互作用 (2) 漏服 ①当天发现漏服:随时补服; ②次日发现:正常服药,不要双倍剂量(偶尔漏服影响小)。 (3) 剂量调整与复查 ①初始治疗或剂量调整后,需4-6周复查甲功(TSH、FT4),稳定后每6-12个月复查; ②复查当天正常服药,无需停药(否则影响结果准确性)。   (4)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及先天性甲减的特殊人群,需由专科医师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及监测计划,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王晓函  校对:李怡文 薛文鑫审核:杨芳 张藜莉 主办:融媒体中心 监制:彭雪征 编辑:莫  鹏
2025.06
28
高温“炙烤”下,心血管“警报”拉响!应急总医院专家解锁夏日护心“五部曲”
夏季高温对心血管的威胁远超想象。当气温超过30℃,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出汗增多引发脱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栓风险激增。临床数据显示,每年6-8月心脑血管疾病急诊量较冬季增加15%-20%,脑卒中(中风)发生率在气温高于32℃时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夏天也要给血管“降降温”。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就此进行健康解读。 一、高温“炙烤”:心血管的隐形危机 (一)血管扩张与血流“拥堵”。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迅速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这就像城市道路在高峰时段,车辆都涌向某几条主干道,导致其他重要区域(如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心脏为了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不得不加快跳动,增加泵血量,这无疑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同时,血液在扩张的血管中流动速度减慢,就像河道变宽后水流变缓,容易形成沉积物,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心率“狂飙”与心肌“缺氧”。高温还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脏就像一台发动机,在高温下持续高速运转,心肌的耗氧量急剧增加。然而,由于血管扩张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的供血却相对不足,这就好比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却得不到足够的燃油供应,容易出现故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心肌可能会因为缺氧而受损,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严重疾病。 (三)血压“过山车”。夏季血压的波动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让人猝不及防。一方面,血管扩张会导致血压下降;另一方面,出汗增多、水分流失又会使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这种血压的剧烈波动对心血管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二、夏日“火炉”VS 寒冬“冰窖”:哪个更考验心血管? (一)夏日高温:心血管的“隐形杀手”。夏季高温对心血管的威胁是隐蔽而持久的。血液黏稠度增加:高温天气促使机体出汗,导致身体水分快速挥发,血液变得粘稠,血液流速减慢,沉积物堆积增多,容易形成血栓。心脏负荷增加:天气炎热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脏的工作量显著增加。心脏需要泵出更多的血液来满足身体各部位的需氧量,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高温环境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进一步增加心脏的负荷,出现血压不稳的情况。血压波动:如果天气过于炎热,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的情况。此外,夏季室内外温差大,频繁进出空调房,血管难以适应这种冷热交替的变化,也容易诱发血压波动。诱发脑梗死:天热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较快,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能诱发脑梗死。 (二)寒冬低温:心血管的“直接挑战”。冬季的低温对心血管的威胁则更为直接和明显。寒冷刺激会使人体的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这就像给血管套上了一层“紧箍咒”,心脏需要更加用力地泵血才能维持血液循环。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额外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此外,冬季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饮食往往偏向高热量、高脂肪,运动量不足也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的负担。 (三)综合对比:难分伯仲,各有“杀招”。其实,夏季和冬季对心血管的威胁都很大,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危险。夏季的高温、高湿、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就像一个个“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心血管的健康。而冬季的低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运动减少等因素,则像一把把“利刃”,直接对心血管造成伤害。因此,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心血管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警报拉响:这些症状是心血管的“求救信号” (一)胸闷气短:心脏的“喘息”。如果在高温天气下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喘不上气来,这可能是心脏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这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提示你可能存在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找一个通风良好、凉爽的地方休息,并尽快就医。 (二)心悸心慌:心跳的“失控”。心悸心慌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你会感觉心跳加快、不规律,就像心脏在“失控”地跳动。这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如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猝死。因此,一旦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三)头晕头痛:大脑的“抗议”。头晕头痛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当脑部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而如果脑血管发生痉挛或堵塞,则会引起头痛。这可能是由于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引起的。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头晕头痛的症状更容易出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肢体麻木无力:血管的“堵塞”。如果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就像被“定住”了一样,这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一旦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 (五)自救急救:与时间赛跑。当出现上述症状时,时间就是生命。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自己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如果随身携带了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可以舌下含服一片以缓解症状。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监测自己的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四、夏日“护心指南” (一)补水有道:保持血液“清爽”。高温天气下,要特别注意补水。但补水也有讲究,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导致血压骤降。应少量多次饮水,每天保证1500 - 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可以选择喝白开水、淡盐水或绿茶等,避免喝含糖饮料和酒精饮品。 (二)饮食调养:吃出“健康心”。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如咸菜、油炸食品、蛋糕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虾、豆类等。 (三)运动适度:动出“活力心”。虽然夏季天气炎热,但高血压患者也不能完全不运动。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3 - 5次。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四)空调使用:调出“舒适心”。夏季使用空调时,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8℃以内。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要先在门口适应一下温度,避免直接进入低温环境导致血管收缩。 (五)监测血压:掌控“健康脉搏”。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特别是在夏季血压波动较大的时期。可以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专家名片】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30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两部。作为第一负责人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学术兼职:中国循环学会重症微循环分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会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缪国斌 监制:彭雪征
2025.06
18
【“药”你知道】劳拉西泮:白天赶走焦虑,夜晚守护好眠
临床上很多患者在使用劳拉西泮(Lorazepam)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医生让我早上吃劳拉,不会犯困吗?”今天,应急总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李怡文博士就从药理学的角度,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药。 1. 劳拉西泮是什么? 劳拉西泮(Lorazepam)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焦虑、镇静、催眠和肌肉松弛。它通过增强大脑中的GABA(γ-氨基丁酸)系统发挥作用,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从而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 2. 为什么早上吃它不困? (1)剂量是关键 小剂量(0.5mg-1mg)主要作用于大脑的情绪调控中枢,减轻焦虑,但不会广泛抑制整个大脑的警觉性。大剂量(如2mg以上)才会明显影响觉醒系统,导致嗜睡。 (2)GABA 受体的“分工不同” α2亚型受体:主要分布在情绪调控区域,低剂量优先作用于α2受体,缓解焦虑但不引起嗜睡。α1亚型受体:与镇静作用相关,大剂量才会激活,因此晚上服用助眠效果更好。 (3)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人体存在生物钟,早上人体的神经系统开始逐渐兴奋,人体会分泌皮质醇(清醒激素),能部分抵消低剂量劳拉西泮的镇静作用,不会对正常的神经系统兴奋性产生过度抑制,因此患者早上服用后不会感到困倦,也不会影响日常活动。 3. 临床用药警示与注意事项 本品为苯二氮卓类药物,适用于焦虑障碍的治疗或用于缓解焦虑症状以及与抑郁症状相关的焦虑的短期治疗。该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头晕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严格遵循医嘱剂量和疗程,避免自行增减药物。 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使用有耐受倾向(>4 周),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停药。 (2)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因酒精对中枢神经开始表现为兴奋作用,而后为抑制作用,酒后服用劳拉西泮,可产生双重抑制作用。 (3)晚上须在上床睡前服用或已上床但入睡困难时服用,特别是老年人,起夜时应放缓动作,防止摔跌。 药师名片 李怡文,应急总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国医中心副主任。临床中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中药专委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灾害学》审稿专家、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审稿专家、《世界中医药》审稿专家。 【专业擅长】中药饮片、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及中、西药的联合应用药物安全性评价、擅长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遗传因素、合并用药等个体情况,实现患者用药方案个体化,从而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在药事管理、应急药学、药学科普等相关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学习经历】201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担任华北理工大学药学院专硕导师。2021年获得中国药物治疗管理(CMTM)药师,国家注册中、西药双证执业药师。 【工作经历】 2013年起,历任应急总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 2022年至今担任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副主任。 2024年通过主任药师评审 【科研成果】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累计参与课题12项。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论著50余篇。参编著作10部,其中2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2019入选北京药学会临床药师海外培训项目前往曼彻斯特大学访学。2020年获得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优秀科普短视频二等奖。 作者:李怡文、曹可鸣 校对:薛文鑫 审核:杨芳 张藜莉
2025.06
17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守护童“夏”:儿童中暑“六问六答”全攻略
夏日里,孩子们在户外欢快奔跑,那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无疑是这季节里最动人的风景。然而,高温之下,健康隐患暗藏。北京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气温一路飙升至34℃以上,正式开启“炙烤模式”。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应对高温的能力较弱,极易中暑,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多器官损伤。别担心!今天,应急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葛丽霞将为大家科普预防中暑的健康知识,为孩子们撑起“清凉保护伞”,让这个夏天既充满欢笑,又安全无忧!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因剧烈运动导致体温调节失衡,核心体温快速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随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中暑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尤其对儿童而言,重症中暑病死率可达10%~15%,若发展为多器官衰竭,病死率甚至高达40%。 二、如何判断中暑严重程度? 1.先兆中暑: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38℃),表现为多汗、口渴、头晕、注意力涣散及时干预可完全缓解。 2.轻症中暑:体温38-40℃,特征性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可伴恶心呕吐、四肢酸胀等症状。 3.重症中暑:除出现体温升高外,分以下三型 热痉挛型:突出表现为活动较多的肌肉群:如小腿、大腿、手臂、腹部等肌肉群痉挛疼痛; 热衰竭型:大量出汗、皮肤湿冷、心跳加快、脉搏细弱、烦躁等以循环血量不足为特征; 热射病型:核心体温>40℃伴意识障碍,皮肤干热无汗,病死率可达70%。 重症中暑须立即送往医院紧急救治。 三、为什么儿童更易中暑? 1.产热多:儿童基础代谢率高,单位体重产生的热量比成人更多。 2.散热差: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汗腺功能不足,无法有效排汗降温。 3.体表面积大:体型小,相对体表面积大,更容易受炎热环境影响。 4.自主能力弱:婴幼儿无法表达不适,可能被误锁车内或包裹过厚衣物。 四、哪些情况会增加中暑风险? 1.疾病因素: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肤损伤(如严重湿疹)等。 2.特殊场景:夏季军训、户外运动、车内密闭环境(如被遗忘在车内)。 3.照护疏忽:过度包裹婴儿、未及时补充水分、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 五、预防中暑有哪些关键措施? 1.衣着选择:穿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深色或紧身服装。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避免蒸发散热受阻。 2.饮食与补水:少量多次饮水:推荐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含糖饮料。清淡饮食: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减少油腻食物。 3.生活习惯: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4.车内安全:切勿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哪怕仅几分钟! 5.环境调节:使用风扇或空调,但避免直吹或温度过低。 6.运动注意事项:户外运动时选择阴凉处,每15~20分钟休息一次。运动后若出现头晕、恶心,立即停止活动并降温。 六、如何早期识别中暑与急救处理? 中暑预警信号: 1.早期: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烦躁、口渴、乏力。 2.加重时:头痛、呕吐、体温升高(≥38℃)、意识模糊或抽搐。 急救步骤: 1.快速降温:将儿童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用凉水(非冰水)擦拭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或扇风散热。 2.补充水分:清醒者可少量饮用淡盐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盐分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无法缓解,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温馨提示】 中暑预防重于治疗!家长们掌握了防中暑的安全小贴士,通过科学防护和及时干预,可以让孩子安全享受夏日时光。 【医生名片】 葛丽霞,应急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擅长儿童哮喘、过敏性疾病,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2002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9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2008年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进修学习,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担小儿哮喘专科门诊工作。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院级课题2项,参加编写《儿童哮喘问答》、《婴幼儿应急手册》。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儿童哮喘门诊 来源:儿科 作者:葛丽霞 审核:刘丽利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6
10
高考“六关”如何破?应急总医院专家健康指南有妙招
一年一度的高考战鼓即将擂响,万千学子正为这场人生大考全力冲刺。这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对身心全方位的考验。在备考与考试的关键时期,考生在衣、食、住、行、医、心六个方面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状态。为此,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晓川精心准备了这份健康指南,助力考生从容应考。 一、衣:舒适得体,适应环境 (一)日常穿着 日常学习生活中,考生应选择宽松、舒适、透气的衣物。宽松的衣物不会对身体造成束缚,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考生在学习时能保持轻松自在的状态。例如,纯棉材质的T恤、运动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纯棉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能够快速吸收皮肤表面的汗水并排出体外,保持身体干爽,减少因闷热、潮湿带来的不适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考试着装 考试当天,衣物的选择同样重要。首先,要避免穿着过于鲜艳、花哨或有大量图案、文字的服装。这类服装可能会引起监考老师或其他考生的注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还可能被误认为有作弊嫌疑。建议选择简洁、大方的款式,颜色以素雅为主,如白色、浅蓝色、淡灰色等,这些颜色能给人带来平静、沉稳的感觉,有助于考生在考试中保持冷静的心态。 其次,要考虑考试当天的天气情况。如果天气炎热,应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防止中暑;若天气较凉,则要适当增添衣物,避免着凉感冒影响考试状态。同时,要准备一件薄外套,以防考场内空调温度过低。另外,考生所穿衣物尽量不要带有金属配饰,如金属拉链、金属纽扣等,以免在进入考场安检时发出警报,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耽误时间。 二、食:营养均衡,安全卫生 (一)日常饮食 备考期间,考生的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每天要保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碳水化合物是大脑能量的主要来源,可选择全麦面包、米饭、面条等主食;蛋白质对于身体的生长和修复至关重要,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脂肪可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坚果等,但要适量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则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例如,早餐可以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片全麦面包和一份水果沙拉;午餐可搭配一份瘦肉炒蔬菜、一份豆腐汤和适量的米饭;晚餐则可选择清蒸鱼、炒时蔬和一碗小米粥。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避免长期食用单一食物,以确保摄入各种营养素。 (二)考试期间饮食 考试当天,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大蒜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影响考试发挥。也不要在考试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提神饮品,虽然它们能在短期内让人精神振奋,但过量饮用可能会导致心跳加速、失眠等不良反应,反而影响考试状态。 此外,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选择在家或正规餐厅就餐,避免食用路边摊、不洁外卖等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或肠胃疾病的发生。如果考生有特殊的饮食需求或过敏史,要提前告知家长和餐厅工作人员,确保饮食安全。 三、住:安静舒适,保障睡眠 (一)家庭住宿 对于选择在家住宿的考生,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首先,保持卧室的整洁和安静,减少噪音干扰。可以在窗户上安装隔音窗帘,降低外界噪音传入;与家人沟通好,在考生休息时间尽量减少电视、音响等设备的音量,避免大声喧哗。 其次,要注意卧室的温度、湿度和光线适宜。一般来说,卧室温度保持在20 - 25摄氏度,湿度在40%-60%之间较为舒适。可以使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进行调节。同时,选择遮光性好的窗帘,避免早晨阳光过早照进房间影响睡眠。另外,床垫和枕头的舒适度也很重要,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床垫和枕头,保证睡眠质量。 (二)酒店住宿 如果考生选择在考点附近的酒店住宿,要提前预订并实地考察。选择酒店时,要考虑其距离考点的远近、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周边环境是否安静。到达酒店后,要检查房间的设施是否齐全、完好,如床铺是否舒适、空调是否正常、卫生间是否干净等。 入住后,要尽快适应酒店的环境。可以将自己的常用物品摆放整齐,营造一个熟悉的氛围。同时,要注意酒店的消防安全,了解疏散通道的位置。在考试前一天晚上,要调整好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为第二天的考试做好准备。 四、行:提前规划,安全出行 (一)日常出行 备考期间,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和出行距离,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如果距离学校较近,步行或骑自行车是不错的选择,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避免交通拥堵带来的困扰。步行时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骑自行车时要佩戴好头盔,确保行车安全。 如果距离较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提前规划好出行路线和时间。了解公交、地铁等线路的首末班车时间,避免因错过车次而耽误学习。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保管好个人财物,防止丢失或被盗。 (二)考试出行 考试当天,要提前规划好前往考点的路线和出行时间。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情况,要比平时提前出发,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到达考点。如果选择自驾前往考点,要提前熟悉考点周边的停车场位置,避免因寻找停车位而耽误时间。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考生,要携带好准考证、身份证等考试必备物品,并注意在乘车过程中保管好。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如交通堵塞、车辆故障等,要及时与交警或考点工作人员联系,寻求帮助。同时,要记住考点工作人员或交警的联系方式,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沟通。 五、医:预防为主,及时就医 (一)日常保健 备考期间,考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 - 8小时,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同时,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此外,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在流感高发季节,要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进行防护。 (二)应急处理 如果在备考或考试期间出现身体不适,如感冒、发烧、腹泻等,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影响考试状态。就医时要向医生说明自己的考生身份和考试时间,以便医生根据情况合理安排治疗方案。 如果考生在考试当天出现突发疾病,如头晕、心慌、腹痛等,要立即向监考老师报告。监考老师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安排考生到医务室就诊或联系家长等。考生要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的处理。 六、心:调整心态,积极应考 (一)日常心态调整 备考过程中,考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如学习任务繁重、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这时,考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或老师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也可以采用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缓解紧张情绪。例如,每天在学习之余,花10 - 15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专注于呼吸的感觉,让身心得到放松。 (二)考试心态调整 考试当天,考生要提前到达考点,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适应环境,避免因匆忙而增加紧张感。进入考场后,要尽快调整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上。可以深呼吸几次,放松身体,然后浏览试卷,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和题型分布,做到心中有数。 在答题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难题时,不要慌张,可以先跳过,等做完其他题目后再回来思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考试结束后,不要与同学对答案,以免因答案不一致而影响下一场考试的心情。 【专家名片】 刘晓川,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技术擅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肠病、慢性便秘、肝硬化、脂肪肝、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胆道疾病如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食管、胃和大肠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病,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痛、腹泻、消瘦等诊治方面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过硬,胃肠镜操作10000例以上,超声内镜、内镜下胆胰疾病的相关ERCP技术(如内镜下胆管取石、胆管放置支架解除胆道梗阻等),熟练掌握胃肠息肉、腺瘤、早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及放置及取出支架;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胃石的内镜下碎石;内镜下取食管、胃肠异物等。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内镜超声医师分会委员。 学术科研:承担院级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晓川 监制:彭雪征
2025.06
05
1 3 4 5 6 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