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帕金森,3个动作自查,早发现早干预
2025.04
15
帕金森的4个早期信号
2025.04
15
帕金森病常见的七大误区!
2025.04
15
狂风来袭!应急总医院四科医生联合送上防护手册
华北地区迎来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性大风天气,伴随沙尘、降温及强对流天气。此类气象条件可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外伤、儿童健康风险等。应急总医院呼吸内科、急诊科、骨科、儿科医生从专业角度为您详解防护要点。 一、呼吸内科:警惕沙尘与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双重打击 风险因素: 大风携带的沙尘颗粒(PM10、PM2.5)可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冷空气则易引发气道痉挛,诱发以下问题: 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患者可能病情加重,出现咳喘、呼吸困难。 感染风险:沙尘中的病原微生物可能引发肺炎、支气管炎。 过敏反应:花粉、尘螨等过敏原随风扩散,导致过敏性鼻炎或结膜炎。 防护建议 1. 减少外出:沙尘严重时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 2. 佩戴口罩:选择N95或医用外科口罩,过滤颗粒物。 3. 药物备急:哮喘患者随身携带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 inhaler)。 4. 保湿气道:适量饮水,可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 案例提示:2021年北京沙尘暴期间,COPD急性发作就诊率增加40%,提前防护至关重要。   二、急诊科:防范突发伤害与心血管事件 高风险场景 坠落物砸伤:广告牌、树枝等被吹落导致头部或躯干外伤。 交通事故:强风影响车辆稳定性,尤其高架桥、隧道口等路段。 心脑血管急症:气温骤升骤降易诱发心梗、脑卒中。 急救措施 1. 外伤处理:若被异物砸中,先检查意识状态,出血时用干净布料压迫止血。疑似骨折时固定伤肢,避免移动。 2. 心脑血管预警:高血压患者每日监测血压,避免清晨低温时段外出。出现胸痛、肢体麻木立即拨打120。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心梗风险增加2%。大风天急诊外伤患者数量通常增加15%-20%。 三、骨科:大风天谨防跌倒与运动损伤 常见损伤类型 跌倒骨折:老年人因风力失衡导致髋部、腕部骨折。 肌肉拉伤:逆风行走时膝关节、腰背部负荷增大。 旧伤复发:关节炎患者对湿度、温度敏感,易出现关节疼痛。 预防与应对 1. 行走技巧:穿防滑鞋,避免单手撑伞(建议使用双肩背包固定重心)。步行时屈膝微蹲,降低身体重心。 2. 居家防护:湿滑地面及时清理,浴室铺设防滑垫。 3. 疼痛管理:关节炎患者可热敷疼痛关节,必要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医生提醒:65岁以上人群跌倒后髋部骨折致死率达20%,大风天建议使用拐杖辅助行走。 四、儿科:关注儿童敏感体质与意外风险 特殊脆弱性 呼吸道敏感:儿童气道狭窄,沙尘易引发喉炎、喘息性支气管炎。 体温调节差:体温流失快,低温可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意外伤害:强风可能吹倒婴儿车或导致儿童被杂物击中。 重点防护 1.非必要不外出:关闭门窗,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 2.穿戴防护:外出时佩戴儿童专用防风镜和口罩,穿戴连体衣防止风灌入。 3.饮食调节:增加维生素A(如胡萝卜)摄入,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 4. 安全出行:婴儿车需加装防风罩并避开高层建筑周边。 5.疾病监测:若出现呼吸急促、声嘶、犬吠样咳嗽(警惕急性喉炎),立即就医。 临床观察:大风天气后儿科呼吸道感染就诊量常上升30%,尤其1-3岁幼儿群体。 【总结:四科联合防护口诀】 呼吸内科:口罩随身戴,沙尘不进肺。 急诊科:避走高危处,急救电话存。 骨科:防滑重心稳,跌倒能避免。 儿科:保暖又遮面,孩子不受罪。 极端天气下,科学防护可降低80%以上的健康风险。请转发给身边人,共筑安全防线!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呼吸内科、急诊科、骨科、儿科 监制:彭雪征
2025.04
11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北京杨柳飞絮“组团”来袭,这份防护指南藏着啥妙招?
春暖花开,北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杨柳飞絮期。近日,北京发布了今年首个杨柳飞絮预报,提醒市民注意防护。杨柳飞絮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影响健康。那么,如何科学应对这一季节性挑战呢?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为大家提供实用的防护指南。 【哪些人群需注意?】 1. 过敏体质者。对花粉、灰尘等过敏原敏感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杨柳飞絮的影响,出现过敏症状。这类人群在飞絮季节应特别注意防护。 2. 呼吸道疾病患者。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飞絮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这类人群应避免在飞絮高发时段外出,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3. 儿童与老年人。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飞絮的影响。家长和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儿童的防护,老年人则应减少外出,避免飞絮接触。 4. 皮肤敏感者。皮肤容易过敏的人群,飞絮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这类人群应避免飞絮直接接触皮肤,外出时尽量穿长袖衣物。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1. 呼吸系统症状加重。如果出现持续的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瘙痒、咳嗽等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气喘、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组胺药物或激素类药物缓解症状。 2. 眼部或皮肤症状持续。眼部出现红肿、瘙痒、流泪,或皮肤出现干燥、红肿、瘙痒、风团等症状,应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或涂抹抗过敏药膏,并避免抓挠。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3. 全身过敏反应。如果出现全身性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如何对抗飞絮?】 1. 减少外出时间。飞絮高发时段集中在每天的10时至16时,这段时间内,空气中飞絮浓度较高。建议敏感人群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在此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此时飞絮浓度相对较低。 2. 做好物理防护。外出时,务必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絮进入呼吸道,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效果更佳。同时,佩戴护目镜或太阳镜,防止飞絮进入眼睛,引发眼部不适。此外,穿上长袖衣物,减少皮肤直接接触飞絮的机会。 3. 及时清理飞絮。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并用温水清洗面部和手部,避免飞絮残留。对于衣物上的飞絮,可以用粘尘胶带或湿布轻轻擦拭,避免飞絮飞扬。 4. 使用空气净化器。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过滤空气中的飞絮和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更换滤网,确保净化效果。 5. 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增加室内湿度,有助于飞絮沉降,减少空气中飞絮的悬浮。 【生活中如何预防?】 1. 保持家居清洁。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尤其是门窗、空调滤网等容易积聚灰尘和飞絮的地方。用吸尘器或湿布擦拭家具表面,减少飞絮的滞留。 2.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和恢复。 3. 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运动后及时洗澡,更换干净衣物,避免飞絮残留在皮肤上。 4. 心理调节。飞絮季节容易引发焦虑和烦躁情绪,学会放松心情,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5. 减少飞絮接触。尽量避免在飞絮高发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外出,选择飞絮较少的地方,如公园的林荫道、湖边等。回家后,及时清理身上的飞絮,避免带入室内。 6.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芒果等。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减轻过敏症状。 7. 养成良好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和口鼻,减少飞絮进入体内的机会。外出归来后,及时清洗鼻腔和口腔,保持呼吸道清洁。 北京的杨柳飞絮期虽然带来不便,但通过科学防护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减少飞絮对健康的影响。记住,飞絮高发时段为每天的10时至16时,尽量减少外出,做好物理防护。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飞絮季节,享受美好的春日时光! 【专家名片】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30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
2025.04
11
1 11 12 13 14 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