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游隐患多!应急总医院专家“五防”锦囊来咯
当“五一”假期的暖阳唤醒大地,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拥抱自然。然而,健康隐患如同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便可能让美好旅程蒙上阴影。真正的安全不是偶然,而是源自对风险的清醒认知与科学防范。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特别提醒,掌握“五防”法则,如同为假期穿上无形铠甲,让健康与安全成为旅途最坚实的后盾。 【一防:烈日灼伤——筑起紫外线防御屏障】 春日的阳光常让人低估紫外线的威力。气象数据显示,春季臭氧层较薄,地表紫外线辐射强度可达夏季的78%。这种“温柔的陷阱”不仅会导致晒斑、皱纹等光老化现象,更会增加皮肤癌风险。 防护需构建三级体系: 物理遮挡是基础:宽檐帽(帽檐≥10cm)配合防晒口罩,能阻挡60%的紫外线直射。防晒衣选择UPF50+专业级产品,其特殊织法能有效反射紫外线。专业级的防晒衣采用“原纱型”防晒技术,经50次洗涤后UPF值仍>40,适合长期户外活动。 化学防护要科学:化学防晒要遵循“20-2-2”原则,即提前2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每次用量约2mg/cm²。对于敏感肌人群,推荐物理防晒霜,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和氧化锌,避免化学防晒剂可能引发的接触性皮炎,可以使用一些专为敏感肌设计的物理防晒霜。 晒后急救需及时:晒后4小时是急救黄金期。可用冷藏喷雾进行物理降温,配合含神经酰胺的修复凝胶。若皮肤出现水疱或脱皮,需用无菌敷料覆盖。自制芦荟胶(新鲜芦荟去皮取汁+维生素E胶囊)也是有效的晒后修复品。近期研究发现,含有积雪草苷的修复霜能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深度防护技巧: 紫外线最强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户外活动; 驾驶时佩戴专业级驾驶镜,防止路面反射光伤害;儿童需选择物理防晒剂,避免化学防晒剂通过皮肤吸收;唇部防晒易被忽视,建议使用SPF30+的润唇膏。 实际案例: 去年某景区发生多起游客晒伤事件,因未重视春季防晒。张女士使用普通遮阳伞未穿防晒衣,背部出现大面积晒伤,紧急处理后仍需一周恢复。 【二防:病从口入——构建消化道安全防线】 旅途中的饮食安全犹如走钢丝。山区溪流看似清澈,但64%的水样存在大肠杆菌超标,未处理的生水可能携带甲肝、霍乱等病原体。野味诱惑背后更暗藏杀机,毒蘑菇误食死亡率达10%-20%。 水源管理是关键:山区溪流64%存在大肠杆菌超标,未处理的生水可能携带甲肝、霍乱等病原体。便携式净水片能有效杀灭微生物,取水点应选择上游流动水源。保温壶存储热水,避免饮用开封超过4小时的瓶装水。 进食原则要牢记:遵循“热透原则”,海鲜需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凉菜、生腌制品等高风险食物应谨慎食用。自制补液盐配方(1升水+6茶匙糖+半茶匙盐)可纠正轻度脱水。 消毒措施不可少:紫外线消毒棒处理餐具,酒精棉片擦拭水果表面。家庭药箱需备有诺氟沙星胶囊(针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和甲硝唑片(治疗厌氧菌感染)等。 食物中毒急救指南: 识别食物中毒症状同样关键,如果出现剧烈呕吐但无腹泻(可能为金葡菌毒素中毒),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即可。如果出现腹泻伴发热腹痛(可能是沙门氏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如果出现水样便+脐周绞痛(可能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可立即服用山莨菪碱解痉止痛并尽快尽早到医院救治。在这里推荐一个自制简易补液盐配方:1升纯净水中加入6茶匙糖和半茶匙盐,能有效纠正轻度脱水。 野外饮食鉴别技巧: 毒蘑菇鉴别口诀:鲜艳伞盖多有毒,菌褶撕裂试颜色,流浆汁液需谨慎。 野外水源检测法:用透明杯接水静置,30分钟后观察沉淀物。 突发腹痛急救穴:按压足三里穴(膝眼下3寸)缓解疼痛。 实际案例: 某徒步团队误食毒蘑菇,3人出现呕吐腹泻。领队及时用紫外线消毒棒处理水源,用自制补液盐缓解症状,避免了严重脱水。 【三防:毒虫侵袭——建立野外防护系统】 户外是昆虫的王国,蜱虫、隐翅虫等毒物常隐匿于暗处,防护需物理与化学手段并用。需要携带的急救包清单:蛇药片、弹性绷带、医用镊子、抗组胺药膏、薄荷脑驱蚊液、无菌敷料、一次性手套。研究表明,携带薄荷脑成分的驱蚊液对蠓虫有较好驱避效果。 物理防护是基础:高帮徒步鞋配合束腿裤形成“全封闭防护层”,帐篷纱网孔径须<1mm。进入草丛前喷洒含氯菊酯的驱虫剂,有效驱赶蜱虫、蠓虫等。 化学防护要精准:20%-30%浓度的避蚊胺驱蚊液,每4小时补涂。氯菊酯处理衣物可长效防护,但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急救措施要果断:如果被蜱虫咬伤,用酒精棉球敷贴1分钟,尖头镊子夹取口器完整取出;如果接触了隐翅虫,千万不可拍打,要吹落或抖落后用肥皂水清洗;如果被蝎子蜇伤,近心端结扎,负压吸出毒液后敷抗组胺药膏,也可以用吸奶器或火罐进行负压吸引,但需注意避免皮肤破损。 特别提醒:毒虫出没具有一定规律,清晨和黄昏是蜱虫活跃时段;隐翅虫具有趋光性,在夜间避免使用强光手电;毒蛇出没的地点为岩石缝隙、落叶堆积处。蛇咬急救需记住“4小时黄金期”,注射抗蛇毒血清越早越好。 实际案例: 李先生被蜱虫咬伤后,用酒精麻醉后完整取出,避免了莱姆病感染。同行者因未正确处理,出现关节肿痛症状。 【四防:意外扭伤——打造运动损伤防护网】 山地徒步、亲子嬉戏时,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损伤时有发生。医学统计显示,踝关节内翻损伤占运动损伤的85%,多因下山时重心不稳或落地不稳导致;膝关节半月板在突然转向、急停变向时易受冲击,篮球、足球等运动中尤为常见。科学急救与康复是避免后遗症的关键。 现场急救遵循RICE原则升级版: 休息(Rest):立即停止活动,使用双拐避免患肢承重。拐杖选择轻便铝合金材质,高度以腋下到地面距离减5cm为宜,拐杖底端需有防滑垫。 冰敷(Ice):用毛巾包裹冰袋(<15℃),持续冰敷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研究显示,冰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 加压(Compression):采用弹性绷带“8”字包扎法,从远端向近端缠绕,压力以能插入一指为宜。加压可限制肿胀,提供关节稳定性。 抬高(Elevation):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20cm,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垫高枕头或使用折叠毯子等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发生关节损伤后12小时可口服NSAIDs类药物(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并减轻炎症反应。注意胃肠道副作用,避免空腹服用。 康复期训练方案: 动态热身:每天进行高抬腿(每组15次,每天3组)和弓步扭转(每组10次,每天3组),激活下肢肌肉,增强关节灵活性。 平衡训练:单腿闭眼站立,从30秒逐步延长至2分钟,每天2次。使用平衡垫增加难度,增强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训练:在平衡垫上进行单腿蹲起、前后左右移动等动作,每周3-4次,提升关节稳定性。 特别提醒:若肿胀持续加重、皮肤发亮紧绷,或活动受限超过48小时,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或韧带撕裂,立即就医。出现瘀斑或异常活动感(如关节松动),提示可能骨折,需固定患肢并送医。III度扭伤(韧带完全断裂)需手术修复,术后使用支具固定6-8周。康复期本体感觉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二次损伤。 预防措施:选择高帮徒步鞋,减震系数>25%,提供踝关节支撑。使用登山杖减轻膝关节压力,研究表明可降低30%的冲击力。运动前充分热身,动态拉伸10-15分钟,激活肌肉和关节。 实际案例: 王女士下山时踝关节扭伤,立即用RICE原则处理,配合布洛芬止痛。2周后肿胀消退,4周恢复正常行走。同行者未及时处理,继续活动导致韧带松弛,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需佩戴护踝半年。 【五防:踩踏事件——了解人群密集场所生存指南】 人群密集处暗藏致命风险。当空间密度超过4人/㎡,推挤力呈指数级增长;达到6人/㎡时,人体胸廓受压超过临界值,可能导致窒息或肋骨骨折。历史教训显示,80%的踩踏事件发生在活动开场/散场前30分钟,此时人流集中、秩序混乱。掌握科学评估与逃生策略,是生死攸关的技能。 人群密度评估法:举起手臂平伸,若视线被遮挡则密度>4人/㎡。进入陌生场所先定位安全出口,计算最近逃生路线,需控制在50米以内。被挤压时可采用“呼吸保护姿势”:双手握拳置于胸前,肘部支撑形成空间。 预防性空间识别是关键:优先选择靠近墙体但避开直角转角的位置,利用固定抓握物(如栏杆、柱子)保持平衡。进入陌生场所先定位安全出口,计算最近逃生路线,确保距离<50米。熟悉多个备用出口,避免人流拥堵时单一出口失效。 危险信号需警惕:群体恐慌前常出现诡异安静,预示可能突发骚乱。地面出现大量鞋袜,表明人群重心失衡,踩踏风险骤增。人流速度突然变化,推挤力增大,需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应急逃生需掌握“三点支撑法”:一手握拳护太阳穴,肘部与膝盖形成三角保护区;采用“胎儿姿势”蜷缩减少受压面积。移动策略要逆人流45度角侧移,靠近边缘“之”字形前进。发现儿童立即抱起转移,摔倒者需蜷身护颈。 掌握健康知识很重要: 利用衣物、皮带等制作简易止血带,可以控制严重出血。利用杂志、木板等固定骨折部位,可以防止二次伤害。出游时,要避开高峰期,选择非热门时段参与活动。穿着防滑鞋,避免高跟鞋;佩戴防冲击眼镜,保护眼睛。携带应急物品:急救包、哨子、手电筒等,以备不时之需。 实际案例: 某音乐节因设置“单向人流通道”和“应急缓冲区”,成功避免踩踏事件。安保人员使用电子显示牌引导人流,确保密度控制在安全范围。 掌握这“五防”法则,如同为假期穿上无形铠甲。从紫外线防护到人群管理,每个细节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建议出行前制作“健康应急卡”,记录个人病史、过敏信息及紧急联系人,随身携带。真正的旅行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安全意识的升华。让我们用科学防护为假期保驾护航,让健康与安全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专家名片】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30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两部。作为第一负责人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学术兼职:中国循环学会重症微循环分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会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缪国斌 监制:彭雪征
2025.04
30
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如何快速处置?
2025.04
21
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2025.04
21
什么是呼吸性碱中毒?
2025.04
21
别让“节约”害了爸妈!应急总医院专家提醒:这6类隔夜食物正在透支健康
“老人家常常在家里头勤俭节约,很多剩菜剩饭不太干净或者不新鲜的话,不要坚持把它吃完,里头含有很多亚硝酸盐,别因所谓的节约而伤了身体!”近日,当钟南山院士在国家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说出这句话时,无数家庭餐桌上的习惯被推向了公众视野。这位87岁仍奋战在呼吸病学前沿的医者,用最朴实的语言点破了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一个认知盲区:节约美德与饮食健康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为此,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晓川为大家支招。 剩饭处理第一步:冷热之间的安全抉择 “饭菜凉了放冰箱还是趁热放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有关研究表明,当食物温度高于60℃时,细菌繁殖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而冷藏能迅速抑制细菌活性。实验数据显示:一盘青椒炒肉在25℃环境下放置24小时,细菌总量从1.3万飙升至2亿;若趁热冷藏,24小时后细菌量仅从1.3万升至2700。这是因为: 温度控制关键:细菌在20℃-40℃繁殖最快,冷藏(4℃以下)能显著降低其活性。 密封防交叉污染:用保鲜盒密封食物,避免与其他食材接触,减少细菌滋生。 分装更科学:大份菜分成小份冷藏,避免反复加热造成营养流失和口感变差。 不同食物的处理细则: 绿叶蔬菜:烹饪后应立即分装冷藏,24小时内食用完毕 肉类制品:切块分装冷冻,每次取用后避免反复解冻 米饭主食:松散后冷藏,食用前检查是否有异味 汤类:煮沸后密封冷藏,48小时内食用 健康提示:冷藏非“保险箱”,绿叶菜不超过24小时,肉类建议48小时内食用。趁热放冰箱虽多耗些电,但健康成本远低于食源性疾病风险。记住:吃新鲜最安心,科学保存更健康。 警惕!这6类“二次加热”食物暗藏健康杀机 1、绿叶蔬菜:菠菜、芹菜等硝酸盐含量高的蔬菜,二次加热后亚硝酸盐飙升。浙江大学研究证实,反复加热的绿叶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可达新鲜菜的5-8倍,长期食用增加胃癌风险。 2、海鲜类:虾蟹贝类等富含蛋白质,隔夜后易产生降解物,损伤肝肾。青岛大学附院临床案例显示,食用隔夜海鲜患者体内组胺超标率达82%,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 3、银耳蘑菇:含较多硝酸盐,二次加热易生成亚硝胺。广东省疾控中心检测隔夜银耳汤,亚硝酸盐含量从0.5mg/kg升至4.2mg/kg,远超安全标准。 4、溏心蛋:未完全煮熟的鸡蛋隔夜后细菌暴增。沙门氏菌在20℃-37℃环境下,2小时即可大量繁殖,二次加热难以彻底灭菌。 5、土豆:二次加热后龙葵素含量升高,可能引发中毒。哈医大二院数据显示,土豆中毒病例中70%与食用隔夜土豆有关,症状包括呕吐、腹泻。 6、牛奶:反复加热破坏维生素B族和活性物质,形成难消化沉淀物,降低营养价值。 健康提示:传统“热热再吃”观念需更新!上述食物尽量现做现吃,剩余部分及时冷藏并尽快食用。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更应避免食用二次加热食物,以免诱发疾病。记住:新鲜烹饪+科学保存=健康保障! 长期食用剩菜剩饭,身体或将经历一场“慢性中毒” 1、营养流失:反复加热破坏维生素(如VC、B族)、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长期食用导致营养不良,削弱免疫力。 2、细菌污染:剩菜在室温放置时,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大量繁殖。即使冷藏,嗜冷菌仍可能缓慢生长,引发胃肠炎、痢疾等。 3、亚硝酸盐超标:蔬菜中的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冷藏虽减缓但无法阻止。二次加热时,亚硝酸盐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 致癌三部曲: 亚硝酸盐生成:蔬菜中的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冷藏可减缓但无法完全阻止)。 亚硝胺转化:亚硝酸盐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强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 胃黏膜损伤:长期摄入导致胃黏膜细胞突变积累,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亚硝胺列为2A类致癌物。 医学研究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食用剩菜,胃癌风险增加12倍;长期食用隔夜菜人群,胃黏膜损伤程度是普通人的3.2倍。 健康警示:胃癌是环境因素与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剩菜中的亚硝酸盐虽非唯一诱因,却是重要风险因子。建议尽量现做现吃,剩菜冷藏不超过24小时,绿叶菜、海鲜不隔夜,守护胃黏膜健康,远离癌症威胁。 智慧餐桌管理:从源头减少剩菜的四重策略 1、精准采购。建立“三天菜单”制度,根据家庭成员食量采购食材;叶菜类现买现吃,瓜果类可适量储备;使用食物管理App(如“小橘冰箱助手”)记录食材保质期。 2、分量控制。使用厨房秤称量主食,按每人50-75克生重准备;采用“分餐制”,用小号餐具控制每餐总量;对儿童实行“半份菜”制度。 3、创意再利用。剩饭改造方案:米饭→蔬菜粥/蛋炒饭;馒头→蒜香烤馍片; 肉类→蔬菜汤底;建立“食材交换站”,与邻居分享多余食材。 4、智能储存。投资带时间标记的密封保鲜盒;冷藏室使用温度计监控温度(推荐4℃以下);冷冻区采用“真空分装+日期标签”管理。 结语:在节约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钟南山院士的提醒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们对“无效节约”的盲目坚持。真正的节俭不应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而是需要智慧的管理。当我们学会科学处理剩饭、合理安排膳食、理解身体的需求时,既是对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更是对自己和家人最深沉的爱。 记住这些实用准则: 叶菜不过夜,海鲜不过餐。 热菜密封藏,二次加热透。 冰箱非万能,定期要清理。 身体是本钱,健康最值钱。 从今晚开始,让餐桌上的每一口食物都成为滋养生命的能量,而非健康的隐患。毕竟,最好的节约,是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长久的健康未来。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身边的长辈,让科学的饮食理念守护更多家庭的幸福。  【专家名片】 刘晓川,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技术擅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肠病、慢性便秘、肝硬化、脂肪肝、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胆道疾病如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食管、胃和大肠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病,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痛、腹泻、消瘦等诊治方面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过硬,胃肠镜操作10000例以上,超声内镜、内镜下胆胰疾病的相关ERCP技术(如内镜下胆管取石、胆管放置支架解除胆道梗阻等),熟练掌握胃肠息肉、腺瘤、早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及放置及取出支架;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胃石的内镜下碎石;内镜下取食管、胃肠异物等。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内镜超声医师分会委员。 学术科研:承担院级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晓川 监制:彭雪征
2025.04
17
1 10 11 12 13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