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总医院儿科医生“九问九答”解码儿童食物过敏,家长们看过来!
食物过敏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虽然不同种族、地域和不同年龄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不同,但估计食物过敏患病率可达总人口的1% ~10% 。我国局部地区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为3.8 ~7.7%,并且呈现上升趋势。食物过敏发病机制不一表现多样,造成患儿及家长困惑,孩子一直吃的食物查过敏原显示阳性是不是食物过敏?还能不能继续吃?听说食物过敏可以自愈,之前孩子荔枝过敏我们是不是可以试一试?带着这些问题,应急总医院儿科葛丽霞医生将带大家一起了解食物过敏相关知识。 1. 如何定义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接触某种特定食物时出现的由特异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也可定义为由食物引起的对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接触某种特定的食物时可重复发生。食物过敏可由IgE、非IgE和混合机制介导产生。 2. 发生食物过敏的孩子会出现哪些表现? 皮肤:风团、弥漫性瘙痒、面部潮红、血管性水肿 胃肠道:口腔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上呼吸道:打喷嚏、鼻漏、充血、鼻痒和/或眼痒、结膜充血、流泪、喉梗阻 下呼吸道: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喘息 循环系统:心动过速、低血压、头晕、晕厥、尿失禁 严重过敏反应:快速进展,多系统受累,呼吸或心血管损害会导致休克和死亡。 3. 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有何异同?  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都属于食物不良反应,但发生机理不同。近20%的人报道曾发生食物不良反应,然而这些不良反应并不都是食物过敏。 食物不良反应包括两类。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被称为食物过敏,而还有一类食物不良反应并非由免疫介导。非免疫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包括食物不耐受、毒性与非毒性反应。 食物不耐受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如酶的缺乏(乳糖不耐受),机体对化学成分(如生物胺、组胺)产生反应,以及未定义的食物不耐受(如对某些食品添加剂的反应)等等。在临床表现方面,食物不耐受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如腹痛、腹胀、腹泻;而食物过敏的免疫反应除累及消化道外,还涉及皮肤、呼吸道、心血管等,严重时可致儿童生长迟缓,甚至严重过敏反应。 4. 总IgE和过敏原sIgE是否可以诊断食物过敏? 总IgE不能作为诊断食物过敏的指标,sIgE在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上有明确的价值,虽然sIgE水平越高,发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但阳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食物过敏的指标,需要医生结合明确的食物过敏病史综合分析判断。 5. 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是否可诊断食物过敏? 目前的证据不支持特异性IgG和特异性IgG4检测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 6. 皮肤点刺试验是否可以诊断食物过敏? 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变应原皮肤试验,主要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使用商品化试剂或新鲜食物)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观察20分钟,看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具有较高阴性预测值,可辅助用于排除IgE介导食物过敏,,但阳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食物过敏的指标,需要医生结合食物过敏病史相进行分析判断。 7.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是诊断食物过敏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吗?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是诊断食物过敏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但是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需要充分告知患者行OFC的必要性及相关风险,且需要在有医疗抢救设备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OFC临床应用于以下情况:(1)确诊食物过敏。(2)确定食物过敏的阈值。(3)判定患儿是否脱敏或耐受。(4)添加高敏辅食,或者为广泛扩大避食的患儿,增加饮食种类。(5)评估交叉反应性食物耐受。(6)排除慢性疾病患儿(如特应性皮炎或过敏性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对食物过敏的可能。 8. 食物过敏是否会自愈? IgE介导的牛奶、鸡蛋、大豆、小麦等过敏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耐受,甚至完全耐受; 花生、坚果类过敏往往持续到成人。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容易更早出现耐受。特别提醒如果既往孩子出现过严重过敏反应千万不要自行试吃,一定要到食物过敏专业门诊进行评估。 9. 哪些情况需要紧急就医? 严重食物过敏反应可能出现在孩子进食几分钟-数小时内。如果进食致敏食物后,孩子出现全身瘙痒、风团或红疹、口唇颜面水肿、喉咙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咳嗽、喘息,伴有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或困难、头晕头痛等多系统表现时,必须第一时间到医院紧急就医,避免发生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 食物过敏患病率具有年龄特异性,婴幼儿患病率更高。很多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食物耐受,但仍有一部分儿童处于持续过敏状态。正确诊断食物过敏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指导合理避食,确保饮食安全。同时也避免患儿因盲目避食造成营养障碍的风险。 【医生名片】 葛丽霞,应急总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硕士。2002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9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2008年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进修学习,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担小儿哮喘专科门诊工作。擅长儿童哮喘、过敏性疾病,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主持院级课题2项,参加编写《儿童哮喘问答》。 来源:儿科 作者:葛丽霞 审核:刘丽利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5
09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5个贴心锦囊甩掉“假期综合征”,工作状态一键拉满
“五一”小长假,是忙碌生活中一段珍贵的休憩时光。人们在假期尽情放松、游玩,享受悠闲与欢乐。然而,假期结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不少人却患上了“假期综合征”,出现精神萎靡、效率低下、焦虑烦躁等症状。别担心,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晓川从生活作息、心理调节、工作规划、运动锻炼、饮食调整五个方面,为你提供一套实用、可操作的回归工作攻略。 【调整生活作息,重启身体“生物钟”】 假期里,很多人打破了日常规律的作息时间,熬夜追剧、玩游戏,早上睡懒觉成了常态。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会导致身体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因此,回归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尽快调整作息,让身体适应正常的工作节奏。 调整睡眠时间。在假期结束前的两三天,就要开始逐步调整睡眠时间。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 15 - 30 分钟,逐渐将睡眠时间调整到工作日的正常作息。比如,你平时晚上 11 点睡觉,早上 7 点起床,假期可能晚上 1 点才睡,早上 9 点才起。那么,在假期最后三天,可以第一天晚上 12 点半睡,早上 8 点半起;第二天晚上 12 点睡,早上 8 点起;第三天晚上 11 点半睡,早上 7 点半起,逐步向正常作息靠拢。 营造睡眠环境。一个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可以泡个热水澡,让身体放松;喝一杯温牛奶,有助于安神助眠;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帮助放松心情。同时,将卧室灯光调暗,拉上窗帘,保持室内安静,为睡眠创造良好的条件。 白天适当活动。白天增加一些活动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躺着,可以让身体在晚上更容易感到疲劳,从而更好地入睡。比如,在午休时间可以出去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下班后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慢跑、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时间不宜过晚,以免影响睡眠。 【做好心理调节,告别“假期焦虑”】 从悠闲的假期状态突然切换到紧张的工作状态,很多人会产生焦虑、抵触等情绪,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关键是要学会正视这些情绪,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调节。 接纳情绪,积极暗示。不要过分抗拒或自责自己出现假期综合征的情绪,要接纳这种正常的心理变化。同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告诉自己“假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新的开始,我可以充满活力地投入工作”“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定能够应对工作中的挑战”等。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重复这些积极的话语,增强自信心。 回顾工作,树立目标。花一些时间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看看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这能让你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对工作的热情。同时,为接下来的工作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自己在工作中有清晰的方向和动力。比如,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人员,可以设定本月要完成多少销售额的目标,然后将其分解到每周、每天,明确每天需要拜访多少客户、跟进多少订单等。 交流互动,增进感情。回到工作岗位后,主动与同事交流假期见闻和工作想法,这不仅能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还能让你更快地融入工作氛围。在交流过程中,你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得一些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能了解到工作中的新动态和新要求,为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合理规划工作,开启高效模式】 假期结束后,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任务,很容易让人感到无从下手,进而产生焦虑和拖延情绪。因此,合理规划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梳理工作任务。花一天时间,将手头的工作任务进行全面梳理,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可以使用四象限法则,将任务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类。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合理安排其他任务的完成顺序。 制定详细计划。根据任务分类,为每一项任务制定具体的完成时间和步骤。将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为每个小任务设定合理的时间节点。例如,如果你需要完成一份项目报告,可以将其分解为资料收集、大纲撰写、内容填充、审核修改等几个小任务,并为每个小任务安排具体的时间,如资料收集在周一完成,大纲撰写在周二完成等。这样可以让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控性,避免拖延。 合理安排休息。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疲劳和效率低下。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即每工作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每完成 4 个番茄时段,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息,如 15 - 30 分钟。在休息时间里,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喝杯水,远眺一下窗外,放松眼睛和大脑,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调整饮食结构,为身体“充电”】 假期里,人们的饮食往往比较丰富多样,甚至可能出现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情况,这会给肠胃带来很大的负担。回归工作后,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均衡,对于恢复身体状态至关重要。 清淡饮食。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比例。蔬菜可以选择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香蕉、橙子等,全谷物可以选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减轻肠胃负担,改善消化功能。 规律进餐。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和食量,每天尽量定时定量吃饭,避免不吃早餐或晚餐吃得过饱。早餐要吃好,为一天的工作提供充足的能量;午餐要吃饱,保证下午的工作效率;晚餐要吃少,避免晚上肠胃负担过重。同时,要注意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消化食物。 补充水分。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每天至少饮用 1500 - 2000 毫升的水,可以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避免过多饮用咖啡、碳酸饮料等含糖量高或刺激性强的饮品,这些饮品可能会影响睡眠和身体健康。 【坚持运动锻炼,焕发身体活力】 运动是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式。假期后坚持运动锻炼,能让你快速摆脱假期综合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选择运动项目。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果你平时缺乏运动,可以从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开始,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这些运动相对容易坚持,对身体的要求也不高。如果你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可以选择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等,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 制定运动计划。每周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明确运动的时间、频率和强度。例如,每周安排 3 - 4 次运动,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可以将运动时间安排在下班后或周末,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锻炼。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受伤。 注意运动安全。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做好热身和拉伸运动,避免运动损伤。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如运动鞋、运动服装等,确保运动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专家名片】 刘晓川,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技术擅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肠病、慢性便秘、肝硬化、脂肪肝、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胆道疾病如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食管、胃和大肠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病,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痛、腹泻、消瘦等诊治方面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过硬,胃肠镜操作10000例以上,超声内镜、内镜下胆胰疾病的相关ERCP技术(如内镜下胆管取石、胆管放置支架解除胆道梗阻等),熟练掌握胃肠息肉、腺瘤、早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及放置及取出支架;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胃石的内镜下碎石;内镜下取食管、胃肠异物等。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内镜超声医师分会委员。 学术科研:承担院级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晓川 监制:彭雪征
2025.05
06
“五一”小长假,别再说自己没时间锻炼啦!试试这个肩颈哑铃操
2025.04
30
五一出游提示!崴脚后首先是冷敷还是热敷?
2025.04
30
“五一”小长假安全出游提示! 崴脚了首先怎么办?牢记“急救黄金4步曲”
2025.04
30
1 9 10 11 12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