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救人”也“伤人”?——揭开ICU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神秘面纱
当抗生素如勇士般注入孔叔叔体内,与重症肺炎展开殊死搏斗时,谁能想到,一场更为隐秘的危机正悄然在肠道内酝酿。肺炎的硝烟刚刚散去,腹泻的警报却骤然拉响——孔叔叔一天竟要腹泻十多次。医生抽丝剥茧,最终揪出元凶,让孔叔叔和他的家人们大跌眼镜:这场腹泻灾难的源头,竟是那本该救命的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治腹泻的吗?怎么治好了肺炎,却闹起了肚子?”家属们满心疑惑。应急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魏庆庆介绍说,其实,这并非个例,在ICU病房这个生死较量的战场上,每4位接受抗生素治疗的重症患者中,就有1位会遭遇腹泻的突袭。这种特殊的腹泻,我们称之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它如同潜伏在危重患者治疗路上的最隐蔽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让人陷入险境。 抗生素“误伤友军”:艰难梭菌乘虚而入 其实,在我们健康人的肠道里驻扎着500多种细菌,总重量超过1.5千克,每克肠内容物中就含有1千亿个菌落单位,它们平日里和平共处,守卫着我们的消化防线。治疗肺炎的一些抗生素如同在肠道投下“核弹”,肺内的致病菌被杀灭的同时,肠道内的大量“友军”益生菌也惨遭误伤。尤其是ICU的危重病人,因为存在抵抗力低下、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禁食水等因素,伺机而动的艰难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恶性菌”便会疯狂扩张地盘,释放毒素灼伤肠壁,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刺激肠道加速蠕动,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这就是AAD产生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约有 15%~25% 的抗生素相关腹泻是由艰难梭菌引起。艰难梭菌会产生两种主要毒素:肠毒素A和细胞毒素B。这两种毒素能够精准地识别并进入肠道上皮细胞,随后在细胞内部进行“破坏行动”,使肠道细胞结构崩塌、通透性升高,导致水分和炎症因子大量渗出,结果就是严重腹泻、炎症反应,甚至肠壁坏死。如果感染加重,还可能引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或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能诱发AAD,其中以头孢类、阿奇霉素以及抗菌能力更强大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多见。而且,随着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延长,腹泻发生的概率就越大,症状越严重。危重症患者因为自身已出现不同部位的感染情况,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更多,所以AAD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AAD与普通腹泻:真假难辨的“肠道迷局” AAD的表现轻重不一,极易与普通腹泻混淆。当我们使用抗生素4-10天后出现腹泻时,需高度警惕AAD的可能。一般AAD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三型: 1、单纯腹泻型(轻型):患者仅表现解稀便或者水样便2~3次/天,持续1~7 天,没有发热、明显腹痛等全身症状,74.1%的ADD属于这种类型,停用有关抗生素后,腹泻自行好转。 2、结肠炎型(重型):腹泻次数增多,3~10次/天,伴腹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大便检查有时可出现红、白细胞,易被误诊为吃坏肚子的感染性腹泻,而继续使用大剂量抗生素,结果导致腹泻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3、伪膜性结肠炎型(危重型):水样便10~20次/d,大便中可见漂浮的假膜,还可以有腹部绞痛、发热、白细胞升高、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导致低蛋白血症、水肿、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道穿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死亡。从水样便到“蛋花膜”,是我们识别伪膜性结肠炎型腹泻的红色警报,如果不及时诊治,后果不堪设想! 危重病人防御战:四招预防AAD 1.合理使用抗生素,拒绝滥用:抗生素像一把“双刃剑”,不要成为家庭小药箱的常备药,也不是医生手中的万能钥匙。因为抗生素既可以治病,杀灭细菌;也可以致病,引起过敏反应、肝肾损害、肠道菌群紊乱等。对于危重病人,医生更要严格遵循适应症,慎用广谱抗生素(如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谱广的抗生素),最好根据细菌培养的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为敏感抗生素种类,尽可能改为窄谱抗生素(青霉素类、头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缩短疗程,减少耐药风险。 2.加强肠道菌群保护:在使用抗生素后,应及早补充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以及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益生元,益生元可以为益生菌提供更加有利于生长的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可抑制致病菌定植,预防腹泻的发生。需要提醒的是:服用益生菌及益生元,需与抗生素间隔2-3小时服用。 3. 遵循“三度喂养原则”:鼻饲营养液保持合适的温度;从20mL/h低速度开始;营养的液浓度逐日提升。合理的“三度喂养”,可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减少胃肠营养引起的腹泻发生。 4.加强手卫生,隔离感染患者:当艰难梭菌警报拉响,接触隔离是铁律。医护人员必须穿戴隔离衣、手套,护理后用皂液或者含氯消毒液、流动水洗手,而非快速手消液,因为酒精无法杀灭其芽孢。 “三大战役”出击:助危重病人打败AAD 1.病因清除战: 根据病情情况,尽快中止诱发AAD的抗菌药物治疗。 大便涂片艰难梭菌毒素阳性者,轻、中度腹泻患者需服用甲硝唑,重度腹泻患者选万古霉素。 粪便移植术:将健康供体的菌群通过肠管注入,重建肠道生态。 2.肠道修复战: 肠道黏膜保护剂 :蒙脱石散中的微粒粉剂,就像一块“超级海绵”,能吸附肠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并减少水分丢失。同时,它还能在肠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帮助恢复肠道正常功能。 补充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或者四联活菌联合益生元,可以重建肠道正常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促进机体对营养物的消化,合成机体所需的维生素,激发机体免疫力。 慎用止泻药 :洛哌丁胺是肠蠕动抑制剂,主要用于肠易激惹综合征的动力性腹泻,对于一泻千里的AAD患者来说,可以有效控制大便次数、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但需要注意:因为细菌分泌的毒素可引起肠道粘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甚至粘膜坏死,服用止泻药后,可能会是毒素滞留于肠内,引发中毒性巨结肠,所以目前AAD患者慎用止泻药。 3.皮肤守卫战: 加强肛周皮肤的护理:ICU患者腹泻后易致肛周皮肤溃烂,从局部潮红,到破溃渗液,甚至可以蔓延至腹股沟。对于腹泻次数多的患者可以采用智慧护理方案----肛管引流术:置入软管导出水样便,可以避免肛周皮肤反复擦拭引起的损伤。 红外线疗创:促进破损皮肤再生,加速伤口愈合。 病房里,孔叔叔已快痊愈。他紧握医生的手感慨道:“原以为抗生素是救命的法宝,没想到腹泻却差点要了我的命。”他的经历揭示了ICU中这场无形战役的残酷——当人类用抗生素对抗病原菌时,更需智慧守护与我们共生的百万肠道菌群。这微生态天平上的每克重量,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重症医学科 作者:魏庆庆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9
09
立秋后燥性湿疹来袭,你的皮肤能扛住吗?应急总医院专家有话说
立秋一过,暑气虽未全消,但空气中的湿度已悄然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不少人开始感觉皮肤变得紧绷、干燥,甚至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这很可能是“燥性湿疹”(医学上称为乏脂性湿疹)在“作祟”。这种与季节紧密相关的皮肤病,在秋冬季节尤为高发,尤其影响老年人、婴幼儿以及皮肤屏障功能较弱的人群。我们邀请应急总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刘爱英从病因、症状、案例、治疗及预防五个方面,为您全面解读燥性湿疹,助您科学应对这一季节性皮肤困扰。 一、燥性湿疹的病因:内外夹击,皮肤屏障“失守” 燥性湿疹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诱因可归结为以下五类: 1.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其角质层如同“城墙”,既能锁住水分,又能抵御外界刺激。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皮脂腺和汗腺功能逐渐衰退,皮肤保水能力下降;过度清洁(如频繁使用碱性肥皂、热水烫洗)、频繁搓澡等行为,会进一步破坏角质层,导致水分流失加速。例如,一位60岁的张阿姨,因每天用热水洗澡并用力搓澡,冬季全身出现干燥性皮疹,皮肤镜检查显示角质层严重受损。 2. 环境干燥与温差刺激 立秋后,北方地区空气湿度常低于40%,皮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而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皮肤血管频繁收缩扩张,易引发炎症反应。一项针对北方居民的调查显示,冬季使用暖气后,室内湿度普遍低于30%,导致皮肤干燥症发病率显著上升。 3. 遗传与基础疾病 家族中有过敏史(如湿疹、哮喘)的人群,患燥性湿疹的风险增加;鱼鳞病、银屑病等皮肤病患者,因皮肤本身干燥脱屑,更易合并燥性湿疹。例如,一名10岁鱼鳞病患儿,冬季因未加强保湿,双腿出现严重皲裂和渗血。 4. 药物与化学刺激 某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可能影响皮肤代谢;含酒精、香料的护肤品、化纤衣物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一位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李叔叔,冬季出现全身瘙痒,停药后症状明显缓解。 5. 年龄与性别差异 老年人因皮肤萎缩、皮脂分泌减少,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女性在绝经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肤干燥问题更突出。 二、燥性湿疹的症状:从轻微干痒到严重皲裂 燥性湿疹的症状具有阶段性,早期易被忽视,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典型表现包括: 1. 皮肤干燥与脱屑 初期表现为皮肤粗糙、紧绷,随后出现细小鳞屑,如同“蛇皮”或“碎瓷片”,尤其在小腿前侧、手臂外侧等皮脂分泌较少的部位明显。 2. 剧烈瘙痒与抓痕 瘙痒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夜间加重,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形成“瘙痒-抓挠-炎症”的恶性循环。一位40岁的王先生,因冬季小腿瘙痒难忍,反复抓挠后出现感染,需住院治疗。 3. 红斑与皲裂 病情进展时,皮肤出现淡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边界不清;严重者出现深浅不一的裂隙,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行走。例如,一名老年女性患者,冬季足跟皲裂深达真皮层,出血后继发细菌感染。 4. 苔藓样变与色素沉着 慢性患者因长期搔抓,皮肤增厚、粗糙,形成“苔藓样变”,并可能留下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三、典型案例:从忽视到规范治疗,他们如何走出困境? 案例1:老年患者的“冬季噩梦” 70岁的赵奶奶,每年冬季全身皮肤干燥瘙痒,尤以双腿为甚。她曾自行涂抹“皮炎平”等激素药膏,初期缓解,但停药后复发更重。2024年11月,赵奶奶双腿出现大面积红斑和皲裂,疼痛难忍,就诊后被诊断为“重度燥性湿疹合并感染”。医生建议: 停用强效激素,改用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尿素软膏;每日涂抹保湿霜3次,重点护理小腿和足跟;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缓解瘙痒;避免热水烫洗,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 经过3周治疗,赵奶奶的症状明显改善,冬季未再复发。 案例2:婴幼儿的“反复湿疹” 8个月大的宝宝乐乐,自立秋后反复出现面部湿疹,皮疹呈密集小丘疹,伴渗出和结痂。家长曾使用“艾叶水”外洗,但效果不佳。经儿科医生诊断,乐乐的湿疹与“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有关,医生建议: 外用弱效激素(如地奈德乳膏)控制炎症,每日1次,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每日涂抹婴儿专用保湿霜,洗澡后立即使用,尤其注意面部和四肢褶皱处;避免过度保暖,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哺乳妈妈调整饮食,避免食用海鲜、辛辣食物。 10天后,乐乐的皮疹消退,继续巩固治疗1周后痊愈。 四、燥性湿疹的治疗:分级管理,科学用药 燥性湿疹的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分级处理,核心原则为“保湿+抗炎+避免刺激”。 1. 轻度患者:以保湿为主 外用保湿剂:选择含神经酰胺、尿素、甘油等成分的乳液或霜剂,每日涂抹2—3次,尤其在洗澡后3分钟内使用。 避免刺激:停用碱性肥皂、热水烫洗,减少搓澡频率;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化纤材质。 2. 中度患者:保湿+外用药物 外用激素:短期使用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中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1次,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褶皱部位等敏感区域,无激素副作用。 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缓解瘙痒症状。 3. 重度患者:系统治疗+光疗 中重度湿疹常用效果好的治疗方法可以选用靶向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 窄谱UVB光疗:每周2—3次,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皮肤修复。 抗感染治疗:若合并细菌感染,需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 五、燥性湿疹的预防:从生活细节入手,筑牢皮肤防线 预防燥性湿疹的关键在于维护皮肤屏障功能,减少外界刺激。以下措施实用且易于操作: 一、科学保湿:选对产品,用对方法 保湿是预防燥性湿疹的核心。选择保湿产品时,油性皮肤可选轻薄乳液,干性皮肤用厚重霜剂,敏感肌避开酒精、香料。成分上,封闭剂(如凡士林)锁水,吸湿剂(如甘油)吸水,仿生脂质(如神经酰胺)修复屏障,可按需搭配。涂抹保湿霜的黄金时机是洗澡后3分钟内,每日至少2—3次,重点护理小腿、手臂等易干燥部位。 二、洗澡管理:温和清洁,避免过度 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时间5—10分钟,避免热水烫洗破坏屏障。选择弱酸性洁面产品,慎用磨砂膏、去角质啫喱。减少机械刺激,不用搓澡巾,沐浴露用量以硬币大小为限,重点清洗易出汗部位。 三、环境调控:维持适宜湿度 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40%—60%,冷蒸发式适合有儿童、老人的家庭,超声波式需定期清洗。空调或暖气出风口避免直吹皮肤,可搭配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增加湿度。定期清洁床品,使用60℃以上热水清洗,减少尘螨;避免饲养宠物、铺设地毯,降低过敏原。 四、饮食管理:内调外养,增强抵抗力 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如三文鱼)、维生素A(如胡萝卜)、维生素E(如坚果)的食物,促进皮肤修复,抑制炎症。避免辛辣、酒精、高糖食物,这些会加重皮肤瘙痒和炎症。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以温水、淡茶为主,少量多次饮用。 五、穿着与习惯:减少刺激,细节防护 选择棉、麻等天然材质衣物,避免羊毛、化纤的粗糙摩擦。冬季穿戴宽松、分层,防止出汗;夏季避免长时间吹空调,随身携带薄外套。瘙痒时用冷敷或拍打缓解,避免搔抓;慎用艾叶水、花椒水等偏方,防止刺激加重病情。 【结语:立秋护肤,从“润”开始】 燥性湿疹虽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立秋后,不妨将“保湿”纳入日常护肤流程,从选择一瓶合适的润肤霜开始,守护皮肤健康。若出现严重瘙痒、红斑或感染迹象,请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记住:健康的皮肤,是抵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让我们从细节做起,远离燥性湿疹的困扰,享受每一个舒适的季节! 【专家名片】 刘爱英,应急总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0余年,每年诊治病例一万余次。擅长治疗皮炎湿疹、玫瑰糠疹、带状疱疹、银屑病、痤疮、荨麻疹、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扁平疣、寻常疣,雀斑、色素斑、祛皱嫩肤、水光注射、脱毛等美容激光。 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激光美容分会皮肤病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北京⾃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灾害医学与应急救援教程》编委。 带领科室开展了超声刀提拉紧致、黄金热拉提、M22超光子、皮秒激光治疗、血管性疾病激光治疗、瘢痕激光治疗、激光磨削术、化学换肤术、连续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激光脱毛、药物导入调节肤质、皮肤妊娠纹、颈纹以及银屑病和顽固性湿疹的生物治疗等。还拥有银屑病、白癜风治疗的窄谱UVB治疗仪、带状疱疹高能红光治疗;肉毒杆菌注射除皱、胶原蛋白眼周注射以及娃娃针水光注射等;毛发头皮相关疾病治疗以及皮肤肿物手术切除。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本院区);周三、周四上午(东院区)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爱英 监制:彭雪征
2025.09
09
科普视频 | 学会这一招:一条毛巾,帮你缓解膝盖疼痛!
2025.09
09
科普视频 | 颈肩不舒服有救了?这三个动作暗藏什么“解痛玄机”?
2025.09
09
科普视频 | 久坐腰不适有救了?一个动作开启腰部舒适新体验
2025.09
09
1 9 10 11 12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