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年选派896名专家 赴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医疗援助
22家市属医院、3家公共卫生机构、16个区的44家区属医院先后承担了选派任务。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北京市卫健委今日(10月13日)介绍,十八大以来,北京共选派31批医疗队共896名专家,分赴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执行对口支援任务,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干部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口支援工作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卫生健康委不断加大选派力度,批次选派人数较十年前增加了1.2倍。 十年来,共选派31批医疗队共896名专家,分赴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执行对口支援任务,其中,西藏拉萨市及1区2县289名,新疆和田地区及所辖1市3县、兵团517名,青海玉树及1市2县55名,内蒙古7个旗(县)35名。 22家市属医院、3家公共卫生机构、16个区的44家区属医院先后承担了选派任务。卫生健康委机关、各医疗卫生机构共选派36名行政干部,任医疗队长。从少量行政干部、专家“单兵单将”到团队协作、“组团式”支援帮扶,市、区两级卫生健康委和医疗卫生机构全力履行对口支援政治任务,选派精兵强将,向医疗对口支援队伍输送力量。 通过“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拉萨市人民医院仅用了2年时间,在国家“1+7”“组团式”支援队伍中率先完成三甲医院等级创建。在拉萨市及1区2县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下,全面开展对口帮扶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尼木县人民医院、当雄县人民医院,3所受援医院均已顺利通过二级医院评审。聚焦“大病不出藏”兜底医院、常见病易发病不出县区的建设目标,拉萨市人民医院及1区2县人民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援藏医疗队先后开展100多项新技术和疑难危重手术,刷新填补技术空白,其中儿童髋关节畸形矫治等30多项技术填补了自治区技术空白;一大批本地医生开始独当一面,已独立开展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等三四级手术。拉萨市人民医院及1区2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援疆医疗队根据受援医院学科发展与和田地区群众的健康需求,创造性开展新项目、填补技术空白,围绕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开展授课及讲座、手术带教、查房带教,规范诊疗流程、协助建立规章制度等。 援青医疗队在当地先后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治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等多个新学科,开展了二百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技术空白,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实施“手拉手”“结对子”“传帮带”计划,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医务人员,推动玉树州人民医院医疗人才梯队更加合理、技术更加精湛、人员更加稳定,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
2022.10
13
京津冀三地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交钥匙”新建医院预计2023年9月交付雄安新区。 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京津冀三地已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应急会商、疫情信息互通、风险管控联动、诊疗经验共享及危重病例会诊方面建立紧密沟通联系。 485家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今日(10月13日)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有序推动京津冀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合作,推进首都都市圈建设。 目前,京津冀地区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北京262家、天津67家、河北156家),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43项,覆盖了符合要求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及民营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的医疗机构达到239家(北京59家、天津50家、河北130家),共享医学影像检查资料21项。 京津冀公共卫生领域全面合作有序推进,三地卫生健康部门累计签署20余项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进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妇幼健康、老年健康、精神卫生、综合监督、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协同合作,通过业务交流、举办培训、组织演练、搭建共享平台等多种形式,带动提升河北等地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实现核酸检测等信息共享,结果互通互认。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市疾控中心持续落实京津冀三地疫情协查通报机制工作要求,加强疫情信息沟通及涉疫人员信息横传,及时处理相关协查信息,防止疫情外溢扩散。 “交钥匙”新建医院预计2023年9月交付雄安新区 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钥匙”新建医院工程顺利推进,预计2023年9月交付雄安新区。 北京持续组织宣武医院、妇产医院、中医医院等支援机构重点支持新区容城县对口医疗机构,提升当地诊疗技术水平。其中,宣武医院帮助容城县建立雄安三县唯一的卒中治疗中心,覆盖人口一百余万人。在妇产医院帮扶下,容城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和新生儿科成为雄安新区重点专科。 持续推动中日友好医院、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等央属、市属医院对口支持北三县医疗机构,重点支持消化内科、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内科等科室,填补当地医疗资源短板。支持帮助河北燕达医院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建立远程放射影像诊断及远程病理诊断平台,促进更多患者就近就医。 北京市11家医院与张家口市9家医院对接合作,累计指导合作医院新设科室29个,培养学科带头人57名,申报国家、省、市科研立项95项,开展新技术54项。如天坛医院帮扶张家口第一医院,筹建了张家口地区第一家眩晕临床诊疗中心;积水潭医院协助张家口市第二医院承担多项大型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保障任务,建成奥运保障团队,圆满完成冬奥及冬残奥会应急保障任务。此外,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干细胞移植科在保定市儿童医院正式揭牌,有力提升了当地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京廊”“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工程持续实施,共建设重点专科25个、医联体20个、名中医室站28个。
1970.01
01
北京传染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
       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突出位置,强化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多措并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防控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十年来,北京巩固和完善以专业疾控机构为枢纽、医疗机构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的首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了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并开展效果评价,将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深入进行医防融合,启动北京市医防融合交叉培训,提高疾控和临床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业水平。 北京传染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传染病症状监测等47个监测系统覆盖全市400余家医疗机构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实现了多病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高质量和高效发展。通过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技术储备,实现20余种新发突发未知病原72小时内初步鉴定分型。 十年来,北京市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稳步下降,2021年北京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94.57/10万,比2012年(174.45/10万)下降了45.79%。目前,北京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已达18种,成为全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省市之一,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全市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全市已连续37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连续26年无白喉病例,连续19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继续维持在1/10万以下,麻疹、狂犬病、乙脑、流脑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其它疫苗可预防疾病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将结合国家疾控体系改革,加强疾控队伍建设,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织牢首都公共卫生防护网。(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
1970.01
01
1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