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疾控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市疾控中心新址预计2024年建成投入使用、47个监测系统覆盖全市400余家医疗机构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2021年本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94.57/10万……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卫健委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突出位置,坚决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化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多措并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经过持续努力,本市疾病防控工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市疾控中心新址 预计2024年建成投用 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处长黄若刚介绍,十年来,本市巩固和完善了以专业疾控机构为枢纽、医疗机构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纵到底、横到边的首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控机构的人力和条件不断强化,设立了经开区疾控中心,全市各区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总数已超过国家要求的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同时市疾控中心迁址新建,预计2024年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各级疾控机构仪器设备配备总体达标率均高于国家标准。 本市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不断健全,建立了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并开展效果评价,将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深入进行医防融合,启动北京市医防融合交叉培训,提高疾控和临床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业水平。 47个监测系统 覆盖1000多所中小学校 本市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黄若刚表示,本市法定传染病信息监测、专项传染病监测和网络实验室“三位一体”的传染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传染病症状监测等47个监测系统覆盖全市400余家医疗机构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实现了多病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高质量和高效发展。通过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技术储备,实现20余种新发突发未知病原72小时内初步鉴定分型,有效发现了全国首例黄热病和裂谷热病例,为快速控制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北京市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稳步下降,2021年北京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94.57/10万,比2012年(174.45/10万)下降了45.79%。本市不断完善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服务网络,扩大艾滋病检测覆盖面,积极为高危人群提供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免费药物和监测等综合干预服务,全市每年艾滋病新增病例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疾病处于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到99.4%,在治病人病死率降至0.17%,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结核病方面,北京市逐步建成结核病“防、管、治”三位一体的结防服务体系,通过免费药物、广泛筛查等措施,不断提高结核病患者就医可及性。从2018年起将肺结核筛查全面纳入托幼机构、小学、初中、高中新生入学体检必查内容,使本市肺结核疫情平稳下降,报告发病率从2012年的40.7%降至2021年的30.7%(下降了25.0%),继续保持为全国结核病低疫情地区。 免疫规划疫苗 可预防的疾病已达18种 免疫屏障构筑也取得新成绩。黄若刚说,十年来,本市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持续提升免疫规划管理服务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疫苗冷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冷链监控)、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冷链监控)、全覆盖(所有预防接种门诊的冰箱全部做到实时监控)的“三全建设”,在全国率先与国家疫苗追溯协同服务平台对接,全面实现疫苗信息化全程可追溯;在全国率先实现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商业保险保障全覆盖,更好保障异常反应受种者权益。 目前,本市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已达18种,成为全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省市之一,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全市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全市已连续37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连续26年无白喉病例,连续19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继续维持在1/10万以下,麻疹、狂犬病、乙脑、流脑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其它疫苗可预防疾病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 示范区已建成11个 慢性病综合防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黄若刚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北京市以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抓手,促进区域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1个,市级示范区5个。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建成健康餐厅、健康社区等各类健康示范机构1765家;与园林绿化部门配合,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1326处;联合体育部门,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联合教育部门,开发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健康教育读本,丰富学校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深化“三减三健”(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行动,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不断提升。深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涵,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强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健康管理;开展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随访干预;持续推进生命全周期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为居民提供预防、筛查、干预、治疗、护理、康复全程防治管理服务。 数据显示,2021年本市户籍居民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早死亡率下降至10.46%,较2015年下降了5.8%。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2022.10
16
健康扶贫十年义诊服务31.2万人次
       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是改善群众生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目标,完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大力推动受援地区乡村振兴。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十年来,本市选派4537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帮助受援地建立、完善管理制度4509项,输出各类医疗卫生技术2467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人群提供义诊服务31.2万人次,接收1.21万人次医疗卫生骨干来京进修,提供远程诊疗服务5万余人次。北京专家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 绿色通道精准接收大病救治 本市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助力因病致贫问题有效缓解。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援合作处处长智利平介绍,按照“区分类别、精准施策”的思路,北京与前方指挥部、受援地加强对接,摸清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患者情况,助力完善健康管理档案,一人一册、一户一档,做到帮扶问题心中有数。 同时,精准提供诊疗服务,统筹援派医疗力量,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义诊巡诊、疾病筛查,实施分类诊治。比如,在新疆和田开展了“情系和田·直达心田”义诊及“两癌”筛查活动,在西藏拉萨开展了“光明行”等高原性疾病诊治项目,在青海玉树开展了儿童“先心病”筛查救治活动,在内蒙古开展了“草原义诊”等健康帮扶活动,让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各族人民群众。 此外,对受援地无条件医治的少数重大疾病患者,由市、区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安排到北京接受进一步治疗,精准接收大病救治。经过援受双方共同努力,北京支援的五个重点帮扶地区,因病致贫人口大幅减少,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助力73个县级贫困地区如期全部脱贫摘帽。 帮助受援地建设重点专科 智利平表示,本市通过多种方式,助力受援地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如打造高水平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手把手”等师徒结对方式,培训医疗卫生人才26万余人次。坚持智力帮扶“长短结合”的思路,选派3338人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开展6个月(含)以内的短期指导。接收骨干来京集中培训和跟岗学习,培训千余名专业人才,提升了受援地医疗卫生人才服务能力。 本市还帮助受援地建设重点专科。在新疆,帮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建设心内科等重点科室,推动血管外科、康复科从无到有并成为特色专科。在西藏,北京友谊医院等单位开展“以院包科”建设,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率先完成“创三甲”任务,填补20余项技术空白。在青海玉树,增建了14个专业学科,开展了168项新技术,支援建设高原高寒地区第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在内蒙古,依托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机制,支援旗县新建临床重点专科53个、开展新项目136个,贫困旗县医院服务能力达标率达69.5%。 助力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通过开展公共卫生对策研究、公共卫生专项防治、多领域合作等方式,北京不断助力受援地公共卫生防控体系逐步完善。根据受援地防治实际,北京专业机构组建援助队,赴当地开展传染病分类收治、技术指导和实地调研,帮助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提出工作建议。组织妇幼保健专家开展母婴保健调研,为制定防治政策提供参考。 在公共卫生专项防治方面,在支援凉山州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活动中,先后向越西、美姑两县派出防治技术人员40名,接收来京进修16人次,输出专业技术35项,帮助建立和完善诊疗管理制度56项,举办了各类健康义诊活动,惠及当地群众2080人次。 在开展公共卫生多领域合作方面,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血液中心与河北、内蒙古、江西、湖南等多地结对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应急演练、病媒防制、血液合作等工作,有效提供了业务支持及能力建设指导。 打造多个特色品牌和合作模式 经过长期努力,北京已经形成了卫生健康支援合作特色品牌。智利平举例,以关心关爱援建干部为初衷,依托北京宣武医院、小汤山医院,高水平建设国内首家、与国际接轨的耐低氧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同时,打造了特色合作模式,如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冬奥会契机,打造出北京天坛医院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共建“脑科中心”的“天坛模式”,同仁医院与张家口第四医院合作共赢的“同仁模式”,推动两地多家医疗机构结对合作。 本市还积极吸纳了不少社会力量参与,包括动员北京医师协会、护理学会、社区健康促进会、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健康扶贫支援工作,在疾病筛查救治、健康义诊活动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活动中,北京卫生系统共有任轶等57名个人、北京友谊医院等22家单位获得国家级、市级表彰。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2022.10
15
北京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已累计疏解2200余张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记者今日(10月13日)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展规划处获悉,十八大以来,北京已累计疏解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2200余张。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八大以来,北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统筹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区等重点地区转移疏解,有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2018年10月完成天坛医院整体迁建,疏解核心区床位950张;2018年底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并持续发挥功能作用;2021年建成运行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崇文门院区完成压缩800张床位目标;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新北楼拆除,助力“银锭观山”景观视廊恢复,新龙泽院区同步开诊运行,“回天”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目前已累计疏解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2200余张。
2022.10
14
北京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 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增至82.47岁
       中新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 杜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北京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十年来,北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北京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81.35岁提高到2021年82.47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2年11.62%下降至2021年10.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于建平今天介绍的。 多措并举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 于建平表示,北京大力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不断健全政府主导、政策倡导、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的慢病防控机制,截至2018年底,16区均成为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从2012年的1个增至2019年的11个,接近完成2025年的12个国家级示范区的目标。 北京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市各区均已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现了全覆盖;从吃动两平衡到“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专项行动,行动内容更加丰富;结合主题日开展各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受众更加广泛;健康社区、健康步道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从十年前的5类37个增至12类3091个。 北京坚持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宣传与干预,2014年启动“营”在校园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迄今已覆盖全市中小学校,逾233万人次参与,有效改善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北京控烟工作效果明显。自2015年6月1日我市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来,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下降,成人吸烟率由2014年的23.40%降至2021年的19.90%,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目标要求;中小学生吸烟率由2013年4.25%降至2019年1.20%;医院、餐馆、酒吧等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明显下降;人群戒烟成功率、尝试戒烟率均明显提升。 北京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可客观、动态反映全市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特征,揭示主要健康问题和重点人群;监测结果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循证依据,从2007年“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活动”到2020年《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持续推动全市慢性病防控进程,促进针对主要问题和重点人群的专项行动落地实施。 多点发力开展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 北京持续不断开展生活饮用水和公共场所监测,覆盖全市所有街乡和六大类1200余个公共场所,敏感获取饮用水和室内空气质量数据。 北京构建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网络,每年对谷类、蔬菜、肉类、婴幼儿配方等27类食品开展监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北京开展众多监测和干预项目。学生人群中法定传染病和重点监测传染病发病率较十年前下降60%,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从57.30%降至56.10%,近一年到不安全场所游泳率由7.49%下降至1.90%。开展空气雾霾、生物样本、农村环境、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素养提升等监测和干预项目。十年来,市区疾控中心共建立20余项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覆盖全市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游泳场馆、宾馆饭店等市民生活各个方面,为健康北京建设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居民健康状况水平持续提升 十年来,北京在科学监测、精准施策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和《“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全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81.35岁提高到2021年82.47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2年11.62%下降至2021年10.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全市户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0%,较2012年的24.70%提升了47.00%,显著高于2021年全国25.40%的平均水平,位列全国之首,北京市居民健康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于建平表示,下一步,北京将以《“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为指引,大力促进市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延缓和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推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获得感。
2022.10
14
北京传染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
       中新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 杜燕)十年来,北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突出位置,强化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多措并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北京疾病防控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目前,北京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已达18种,成为全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省份之一。这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处长黄若刚今天介绍的。 巩固和完善首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十年来,北京巩固和完善以专业疾控机构为枢纽、医疗机构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纵到底、横到边的首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北京疾控机构的人力和条件不断强化,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不断健全,建立了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并开展效果评价,将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深入进行医防融合,启动北京市医防融合交叉培训,提高疾控和临床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业水平。 传染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 北京传染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传染病症状监测等47个监测系统覆盖全市400余家医疗机构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实现了多病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高质量和高效发展。通过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技术储备,实现20余种新发突发未知病原72小时内初步鉴定分型,有效发现了全国首例黄热病和裂谷热病例,为快速控制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北京市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稳步下降,2021年北京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94.57/10万,比2012年(174.45/10万)下降了45.79%。 北京不断完善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服务网络,扩大艾滋病检测覆盖面,积极为高危人群提供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免费药物和监测等综合干预服务,北京市每年艾滋病新增病例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疾病处于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到99.4%,在治病人病死率降至0.17%,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建成结核病“防、管、治”三位一体的结防服务体系,通过免费药物、广泛筛查等措施,不断提高结核病患者就医可及性。继续保持为全国结核病低疫情地区。 持续提升免疫规划管理服务水平 十年来,北京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持续提升免疫规划管理服务水平。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疫苗冷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冷链监控)、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冷链监控)、全覆盖(所有预防接种门诊的冰箱全部做到实时监控)的“三全建设”,在全国率先与国家疫苗追溯协同服务平台对接,全面实现疫苗信息化全程可追溯;在全国率先实现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商业保险保障全覆盖,更好保障异常反应受种者权益。 目前,北京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已达18种,成为全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省市之一,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全市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全市已连续37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连续26年无白喉病例,连续19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继续维持在1/10万以下,麻疹、狂犬病、乙脑、流脑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其它疫苗可预防疾病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黄若刚表示,下一步,北京将结合国家疾控体系改革,加强疾控队伍建设,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织牢首都公共卫生防护网。
2022.10
14
1 3 4 5 6 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