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总医院举办心脏康复学术会议:为心脏康复诊疗照亮新路径
9月13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举办了一场聚焦心脏康复风险评估与治疗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将心脏康复领域的前沿理念、先进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吸引了北京地区众多医疗机构康复医学、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踊跃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不断碰撞思维火花,为推动心脏康复诊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合影留念 开幕致辞:肯定价值,指明方向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与科技教育处处长高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吴院长指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攀升,心脏康复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价值日益凸显。此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平台,更是推动心脏康复临床应用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契机,应急总医院将全力支持相关学术探索与实践。高艳处长也强调了心脏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及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综合医疗科主任李长新,北京小汤山医院心脏重症康复科主任古磊等专家担任主持,精准提炼知识点,助力会议高效推进。 吴迪院长致辞 高艳处长致辞 专家主持 权威分享:前沿理念,倾囊相授 会议上,多位专家带来心脏康复领域的精彩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谢瑛,围绕心脏康复诊疗思维培养,阐述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的跨越之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威教授系统讲解CPET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深度剖析心肺运动试验在指导心脏运动康复中的关键作用。小汤山医院心肺重症康复科主任国荣,系统构建重症心脏病从评估、诊断到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完整体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全面理论指导。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学英分享科室实践成果与创新经验,展示利用先进设备与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成功案例。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诊科主任缪国斌从多角度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心脏康复,深入分析心脏康复与临床治疗的紧密衔接。 专家授课 此外,应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范煜东、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桂沛君、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琦等专家,围绕心脏康复的多学科协作、康复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讨论,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直面现状:剖析问题,明确路径 会议期间,专家们共同探讨我国心脏康复发展现状。目前,心脏康复重要性虽逐渐被认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专业人才短缺限制康复服务覆盖范围与质量;部分医院重视不足,缺乏完善康复体系;临床实践中,康复方案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不够紧密。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院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医疗机构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设备,建立多学科协作康复团队;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探索更科学、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升整体效果。 专家留影 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精准康复 应急总医院高度重视康复医学科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配备了运动心肺测试系统、六分钟步行试验测试系统、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一批专业设备,能精准评估患者心脏功能与运动耐力,为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科室组建了由心血管内科专家、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及护士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从运动训练、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多维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康复服务。 展望未来:携手共进,助力健康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心脏康复领域专业人士提供深入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成果共享与转化。与会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为临床医生、治疗师提供宝贵指导,提升其对心脏康复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应急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心脏康复新技术、新方法,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康复希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康复医学科 审核:王学英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9
26
2025老年慢病学术大会“聚智”应急总医院,共探老龄健康防治新路径
6月28日,“2025老年慢性疾病预防及规范诊疗学术大会”在应急总医院北院区研发教培基地召开。此次大会由应急总医院老年科(综合医疗科)与北京内分泌代谢病学会联合主办,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国内多家知名医疗机构权威专家齐聚一堂。会议以“老年慢病综合评估与规范化管理”为核心,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吸引超2000名专业人士参与,共同探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路径。 大会现场 在我国深度老龄化加速、老年慢性疾病负担日益沉重的当下,本次会议意义重大。老年慢病管理不仅关乎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更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的关键环节。会议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聚焦领域前沿、管理难点与创新方案,推动跨学科协作,为构建科学、高效、人文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支撑。 权威开篇:擘画老年慢病防控新蓝图 开幕式上,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刘晓川教授,中华医学会全国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曹剑教授,应急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李长新教授分别致辞。曹剑教授深入剖析我国老年慢病防控严峻形势,系统阐述老年医学核心技术与任务,探讨中国特色老年医学体系建设路径,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刘晓川教授和李长新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期待共同提升老年慢病管理水平。 刘晓川副院长致辞 曹剑教授致辞 李长新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汇聚多学科带头人,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领域专家深度参与各环节,充分彰显“老年慢病多学科综合评估及诊疗”主题,为跨学科协作奠定坚实基础。 多元聚焦:解锁老年慢病诊疗新密码 在指南解读环节,应急总医院李长新教授权威解读《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标准;北京安贞医院马立萍教授剖析《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要点,强调高血压规范化管理。 马立萍教授线上授课 专病研讨亮点纷呈。民航总医院段俊婷主任梳理老年甲状腺疾病诊治要点;应急总医院赖杰教授分享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管理策略;王佳教授剖析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困境与个体化管理方法;神经内科周卫东主任讲解老年综合评估量表在认知障碍筛查中的应用;孙莹教授揭示肺衰老与老年慢阻肺等疾病内在联系。 段俊婷教授授课 赖杰教授授课 王佳教授授课 周卫东教授授课 孙莹教授授课 营养与衰弱管理领域,石景山医院王新芳主任分享衰弱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北京协和医院康琳教授提出老年肌少症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观点,并展示成功案例。 王新芳教授授课 康琳教授授课 智慧药学方面,应急总医院药学部张藜藜莉主任阐述老年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策略,展示智能用药评估系统价值。康复科王学英主任提出老年慢病康复“前移”理念,“阶梯式康复路径”受关注。老年科宋昕教授分享可穿戴设备在老年心血管健康远程监测中的应用经验。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李健教授介绍以患者为中心的胰岛素治疗转型趋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晶桐教授探讨脂代谢与肠粘膜免疫衰老关系,为老年疾病诊治提供新方向。 张藜莉教授授课 王学英教授授课 宋昕教授授课 李健教授授课 王晶桐教授授课 王凯亮教授主持研讨会 张伟教授主持研讨会 姜岳教授主持研讨会 展望未来:开启健康老龄化新征程 本次会议汇聚老年慢病领域顶尖智慧,通过高水平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系统探讨应对我国老龄人口健康挑战的策略与路径。会议内容丰富、研讨深入,为老年慢病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导。 李长新主任总结讲话 正如李长新主任总结:“我们正从传统模式向‘慢病综合管理’时代跨越,核心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防、治、康’一体化发展,以应对老年复杂健康状况,实现健康老龄化国家战略目标。”此次会议为推动老年慢病管理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应急总医院也将继续领航,助力共筑健康老龄化基石。 会议留影 来源:老年科(综合医疗科) 作者:韩松 审核:李长新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7
02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难题如何破?应急总医院这场学术交流会揭秘
日前,“2025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阿尔茨海默病学术交流会”在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研发教培基地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办,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承办,应急总医院药学部协办。会议聚焦阿尔茨海默病(AD)在医学、药学、护理及康复四大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实践经验,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关注。线上线下千余人参与听会,大家积极交流探讨。这场学术盛会为提升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与诊治能力搭建了重要平台,助力AD防治事业发展。 与会专家留影 汇聚智慧:共绘AD防治新蓝图 作为国内AD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活动之一,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报告、圆桌讨论等形式,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AD诊疗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 会议现场 在开幕式上,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教授致辞。他首先向大会的召开致以诚挚祝贺,代表医院向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应急总医院在神经内科和全科医学的发展与就。吴迪院长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D)和脑血管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攀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防治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全科医学与专科医疗的联动,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从预防、诊断到治疗、康复的全流程、全方位支持,从而切实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应急总医院吴迪院长致辞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名誉会长毕齐教授作为此次会议特邀嘉宾,在致辞中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和我国的患病率,并从医疗资源整合角度建议“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早期筛查能力,是减轻AD社会负担的关键一步。”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名誉会长毕齐教授致辞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会长于逢春教授通过视频致辞表达了对大会的祝福和感谢,强调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脑血管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聚焦前沿:共寻AD防治新路径 BNA全科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卫东教授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脑脊液、血液、尿液、唾液和呼出气生物标志物的发展,强调了这些生物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卫东教授作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毛晨晖教授对《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的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介绍了MCI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毛晨晖教授作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姜海伦教授介绍了靶向治疗在AD和MCI治疗中的突破、单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及不同单抗药物的比较和选择,为治疗和延缓病情进展提供了新思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姜海伦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袁俊亮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揭示了不同类型膳食脂肪摄入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之间的潜在因果联系,指出膳食炎症指数(DII)与AD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给出了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饮食建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付睿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放教授作为主持嘉宾,在现场带领专家和学员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程管理进行了圆桌讨论,学员踊跃发言,与专家提问互动,气氛热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付睿教授主持会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放教授主持会议 展望未来:温暖AD患者前行路 闭幕式上,周卫东主任总结道:“本次会议为AD防治搭建了跨学科对话的桥梁。未来,我们将推动学术成果向基层普及,让更多患者受益于早诊早治。”   会议气氛热烈 据统计,此次会议线上直播累计观看超2000人次,反响良好。这场学术交流理论与实践并重,为阿尔茨海默病(AD)防治工作增添了新动力,也体现出医学界直面老龄化挑战的责任担当。AD防治是场持久战,如同马拉松,需长期投入。此次BNA阿尔茨海默病学术交流会虽已结束,但会议凝聚的成果与激发的行动力,正化作守护千万家庭的坚实力量。医学界与社会各界携手,从专业研究到社会关怀,形成合力,一定能在“健康老龄化”的道路上迈出更稳健的步伐,写下温暖篇章。 来源:神经内科、药学部 作者:赵夕岚 审核:周卫东、张藜莉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6
04
手术直播+学术研讨!应急总医院2025运动医学大会破局关节损伤诊疗难题
为推进运动医学领域学术创新,深化骨科损伤诊疗技术研究,2025年4月25日至26日,应急总医院骨科牵头主办了“运动医学修复技术研讨会暨关节损伤治疗新进展学术交流会”。会议汇聚国内顶尖运动医学专家,通过学术演讲、手术演示及专题研讨,为行业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展现了应急总医院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学术引领力与影响力。 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诊科主任缪国斌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辞,他强调,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运动损伤诊疗技术的规范化与创新化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会议特邀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张晋主任进行多场高难度手术演示,内容涵盖多发韧带损伤重建术、肩袖损伤修复术、踝关节软骨支架手术及髋关节镜盂唇修复术等关键技术。张晋主任以精湛的临床操作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将解剖学原理与生物力学实践紧密结合,为与会学员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指导。 会议还邀请了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市天津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等医院的数十位知名专家,围绕“多发韧带损伤诊疗策略”“软骨损伤治疗新进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在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专家通过病例分析、文献回顾及互动问答等形式,探讨了人工韧带临床应用的前沿进展、ACLR术后关节僵硬的防治策略等热点问题。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学员积极参与讨论,专家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运动医学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会议同步开通线上直播通道,全国同行通过扫描会议专属二维码实时观看,累计观看人数突破3万人次,进一步扩大了学术影响力与辐射范围。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更彰显了应急总医院在推动行业技术共享与普及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应急总医院将持续探索“互联网+医疗”的学术传播模式,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凝聚行业智慧,共同谱写运动医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骨科 作者:董巍 审核:医务处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4
30
国际人道事业如何向东方文化汲取智慧?|东西问
在当前国际人道法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一样清晰地表明: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中新社记者 肖欣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日内瓦公约》签署75周年和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在全球人道形势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以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为代表的国际人道行动坚守冲突一线实施援助,重申人道基本原则,疾呼“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人道主义凝聚着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博物馆中展示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汉字隶书警示牌,国际人道法研究领域也兴起对中国传统“人道”理念的挖掘与比较研究。国际人道事业为何向东方文化“求解”?在中国和亚洲地区影响深远的“仁爱”“恕道”等思想,如何被应用在国际人道行动中?中新社“东西问”日前就此专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顾问高莎莉娅·卡鲁纳萨加拉(Kaushalya Karunasagara)。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国际人道法研究领域兴起对中国传统“人道”理念的挖掘与比较研究,为什么出现这一趋势? 卡鲁纳萨加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接触文化和宗教传统,旨在根据国际人道法,用更易于被理解的话语去传达重要的人道信息。 虽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发源地和总部都在欧洲,但我们承认其他文化视角对人道行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中保护平民、被拘留者和伤病员方面,我们认识到,可以向亚洲文化学习。 30年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始探索伊斯兰文化与国际人道法的交汇点。初衷是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更好地与其工作所在地的文化联系起来,比如在许多伊斯兰国家。自2017年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致力于佛教文化与国际人道法的研究,目的基本相同。我们也致力于印度教传统、基督教伦理与国际人道法的比较研究。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新研究是这项工作的延续。 发现不同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趋同性”起初令人惊讶,我们意识到,国际人道法恰恰根植于世界各地的人道传统,其中一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并没有忽视这些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分歧,讨论分歧同样重要。所有这些研究与探讨让对话与交流变得如此丰富、有趣和有意义。 我们确信,东方文化中的人道传统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其他人道传统一起,有效地丰富关于“人道”的讨论,创新地建立起不同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联系和桥梁,推动人道行动创新,获得并维持人道准入,以及国际人道法的普及。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希望能从中国学者、人道工作者和其他相关方那里学到更多。 2023年9月7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访问位于江苏苏州的红十字国际学院。参观间隙,斯波利亚里茨尝试用毛笔书写汉字“人道”。中新社记者 钟升 摄中新社记者:在您的新近研究中,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哪些理念与国际人道理念相契合? 卡鲁纳萨加拉:即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关中国人道传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仁爱”原则是中国人道传统的支柱。换句话说,“仁”是一种善意的行为,是指我们倾向于以人类同情同理之心行事。 如果进一步探索,可以观察到,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两个普遍共有的原则,我们称之为“黄金法则”和“白银法则”。 “黄金法则”说的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怎样对待别人。例如,如果你喜欢平等公正的待遇,你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白银法则”说的是,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例如,如果你不想被折磨,就不要对别人做同样的事。当我们关注中国文化传统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条规则也包含在其中,它们代表了“仁”的本质。 孔子的所有道德教导都是以人为本的。其中,“仁”的思想是促进人类社会繁荣的基本美德。它与作为人类尊严基础的“黄金法则”和“白银法则”相似。 此外,中国还有“君子”概念,在英语翻译中,“君子”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们无论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能得体地言与行。“君子”的美德可以成为武装冲突各方出于人道原则限制战争和其他暴力影响的典范。 2024年10月,“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顾问卡鲁纳萨加拉在线发表演讲。中新社记者 肖欣 摄中新社记者:对中国和亚洲地区影响深远的“仁爱”(仁者爱人)、“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是否也体现在《日内瓦公约》中?如何被应用于国际人道行动中? 卡鲁纳萨加拉:1949年签署的《日内瓦公约》是世界各国共同审议的结果,它借鉴了广泛的人类文化传统。中国是最早签署《日内瓦公约》的国家之一。 早在《日内瓦公约》获得通过的几个世纪之前,中国文化传统就已经在战争中把“人道”放在首位,制定了保护平民和平民财产的规则,并强调治疗伤病员的重要性。现在,这些原则构成国际人道法的核心,国际人道法也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道使命的基石。 例如,《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特别是在军事和政治领导人中。《孙子兵法》是有关军事战略、战争艺术的书籍。书中写道,“‌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人道地对待战俘,与《日内瓦公约》中所规定有关“战俘待遇”的原则是相通的,比如允许他们与家人交流。 再比如,《孙子兵法》中写道,“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孙子兵法·谋攻篇》)它强调,在夺取权力后,胜者不应摧毁战败国。这密切反映了国际人道法中规定的,保护特定物品和文化遗产的义务。 在当前国际人道法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一样清晰地表明: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2023年4月,973名与也门冲突相关的被扣押人员获释,并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运送回也门或沙特阿拉伯。图为人们在萨那机场相互拥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供图中新社记者:国际人道事业向东方文化汲取智慧,对当今世界有何现实意义? 卡鲁纳萨加拉:当武装冲突在现实中爆发时,遵守国际人道法可使通往和平的道路变得更可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对国际人道法的尊重和遵守,强调所有国家都有义务推广国际人道法。通过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强调国际人道法根植于这些不同传统,提醒人们恪守人道目标。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哲学、宗教和文化传统直接或间接地在塑造价值观、伦理和信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一起探讨这些传统思想与国际人道法的共同点时,人们更易于开始将国际人道法视为自身价值体系的反映。 关键是,人们逐渐理解,国际人道法不是一套“外来的陌生规则”,而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 受访者简介: 卡鲁纳萨加拉。 受访者供图高莎莉娅·卡鲁纳萨加拉(Kaushalya Karunasagara)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代表处合作伙伴网络顾问。她多年来专注多元文化学术研究,致力于以亚洲文化视角关注和推广“国际人道法”和“人权法”。她的最新研究报告《冲突局势中的规则与传统:将国际人道法与中国人道传统相结合》,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主题研讨会上发表。
2025.01
15
1 2 3 4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