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总医院儿科专家支招,让暑期亲子游欢乐无忧
暑期来临,孩子们满心期待着奔赴远方,家长们也渴望通过亲子游增进与孩子的感情。然而,亲子游并非一场轻松的“说走就走”,途中可能暗藏各种挑战。别担心,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刘丽利为家长们精心打造的“满分攻略”,将助你轻松应对旅途中的种种难题,让安全、欢乐与成长在旅途中完美融合。 一、行程规划与准备:量身定制,有备无患 1、平衡兴趣与体力,规划合理行程 考虑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旅游的接受度和兴趣点大不相同。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像活泼好动的小精灵,行程应轻松有趣,主题公园、动物园、海洋馆是绝佳选择。游玩时间不宜过长,每个景点停留1 - 2小时,让他们始终保持新鲜感。比如去迪士尼乐园,提前选好孩子最心仪的几个项目,避开烈日下的长时间排队,让孩子尽情享受童话世界的欢乐。小学生开始对历史文化产生好奇,可以适当增加博物馆、古迹等景点,但讲解方式要生动有趣,像讲故事一样,避免枯燥乏味。中学生则充满冒险精神,登山、徒步等活动能满足他们的挑战欲,不过要根据孩子的体能合理规划路线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劳逸结合:每天的行程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需要有张有弛。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个主要景点,中午安排较长时间的午休,让孩子有充足的精力继续探索。比如上午参观完博物馆后,在附近的餐厅享用美食并休息1 - 2小时,下午再去公园尽情玩耍。 2、准备必备物品,细节不容忽视 常规物品清单:根据目的地的天气情况准备合适的衣物,防晒衣、帽子、太阳镜等防晒用品是抵御烈日的“秘密武器”,雨具则是应对突如其来降雨的“保护伞”。洗漱用品选择小包装的,方便携带,让孩子随时保持清爽。别忘了带上孩子的水杯、餐具,保证饮食卫生。 容易被忽视的物品:常用药品是旅途中的“健康卫士”,退烧药、感冒药、肠胃药、晕车药、抗过敏药等都要备齐。防蚊用品也不能少,驱蚊液、蚊香、清凉油等能有效防止孩子被蚊虫叮咬,避免瘙痒和不适。消毒湿巾、纸巾、垃圾袋等也要准备充足,方便随时清洁和保持环境卫生。 特殊需求物品:如果孩子有过敏体质,抗过敏药物和急救卡片是必不可少的“救命稻草”,卡片上注明过敏原和急救措施,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有慢性疾病的孩子,要携带足够的药物和病情说明,最好与旅游目的地的医疗机构提前沟通,了解当地的医疗资源和就医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二、旅途安全保障:防患未然,安心出行 1、交通工具安全,细节决定成败 汽车出行:自驾游就像一场自由的冒险,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为孩子配备合适的儿童安全座椅,并正确安装,这是保护孩子安全的“坚固堡垒”。行车过程中,让孩子坐在后排,系好安全带,避免将头、手伸出窗外,防止发生意外。同时,要定期检查车辆的安全状况,如轮胎、刹车等,确保车辆处于最佳状态。 飞机出行:飞机起降时,气压变化可能会让孩子耳部不适,嚼口香糖、喝水或吞咽口水就像神奇的“魔法咒语”,能有效缓解不适。为孩子准备舒适的颈枕和眼罩,让他们在飞机上也能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在飞机上,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避免他们在过道中奔跑打闹,确保飞行安全。 火车出行:上下火车时,要牵好孩子的手,就像握紧了安全的“绳索”,防止孩子走失。在车厢内行走时,要注意脚下的障碍物,避免摔倒。如果乘坐的是卧铺,要教育孩子不要在铺位上蹦跳,防止发生危险。 2、景区游玩安全,多管齐下 防止走失:给孩子佩戴定位手表或手环,并设置好紧急联系人,就像给孩子装上了“安全追踪器”。与孩子约定好集合地点和时间,如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前,让他们心中有数。教育孩子记住家长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如果走失要及时向工作人员或警察求助,这是他们保护自己的“重要法宝”。 游玩安全:遵守景区的规定,不攀爬危险区域,不触摸危险物品,就像遵守游戏规则一样重要。在游玩游乐设施时,要仔细阅读安全提示,确保孩子符合游玩条件。如果孩子年龄较小或身体不适,不要勉强他们参与一些刺激的项目,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3、极端天气应对,有备无患 暴雨天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遇到暴雨天气要及时寻找避雨场所,如商场、酒店等,就像找到了安全的“避风港”。避免涉水行走,防止触电和滑倒。如果车辆被困在积水中,要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救援电话,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援。 雷电天气:远离高大树木、电线杆、广告牌等易导电的物体,就像远离危险的“雷区”。不要在空旷的地方停留,尽快进入室内或车内躲避。如果在户外无法及时躲避,要双脚并拢,蹲下身子,降低身体高度,减少被雷击的风险。 高温天气:避免在中午时分进行户外活动,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候出行,就像选择了舒适的“旅行时段”。为孩子准备遮阳帽、太阳镜和防晒霜,定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并及时就医。 三、饮食健康管理:营养均衡,吃得放心 1、保证饮食健康与营养均衡 选择餐厅: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口碑佳的餐厅就餐,就像挑选一家值得信赖的“美食城堡”。可以通过查看餐厅的评价、卫生许可证等方式来判断餐厅的卫生状况。避免在路边摊和卫生条件差的小餐馆就餐,防止食物中毒,守护孩子的肠胃健康。 食物选择:注重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就像为孩子的身体搭建一座“营养金字塔”。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让孩子过多食用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以免引起肠胃不适,影响旅行的心情。 2、应对挑食厌食,激发食欲 变换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如果孩子对某种食物不感兴趣,就像遇到了一个“小难题”,可以尝试将其与其他食物搭配,或者改变烹饪方式。比如,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可以将胡萝卜切成小块,与肉一起炒,或者做成胡萝卜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 鼓励孩子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在旅游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参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过程,就像让他们成为“美食小厨师”。增加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让他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比如,让孩子在超市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者一起参与简单的烹饪活动,如包饺子、做三明治等。 3、特殊饮食禁忌,提前沟通 提前告知餐厅:如果孩子有特殊的饮食禁忌,如宗教信仰、食物过敏等,在预订餐厅时要提前说明,就像给餐厅发送了一份“特殊订单”,确保餐厅能够提供合适的食物。在点餐时,也要再次向服务员强调孩子的饮食禁忌,避免出现差错。 自备特殊食物:对于一些有特殊饮食需求的孩子,可以自备一些食物,如无麸质面包、特殊奶粉等,就像为孩子准备了一份“专属美食”。在就餐时,可以将自备的食物与餐厅的食物搭配食用,保证孩子的营养需求。 四、应急处理与医疗保障:有备无患,保障健康 1、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 常见疾病处理:家长要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急救措施,如发烧、感冒、肠胃炎等,就像拥有了一把“健康钥匙”。比如,当孩子发烧时,可以先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孩子的额头、腋窝等部位,如果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度,手脚发凉,要及时服用退烧药,并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 意外伤害处理:了解擦伤、扭伤、骨折等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方法,就像学会了一套“应急秘籍”。如擦伤时,要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伏消毒,最后贴上创可贴;扭伤时,要立即停止活动,用冰袋冷敷,抬高受伤部位,减轻肿胀和疼痛。 2、家庭常备急救药品和物品 药品准备:退烧药、感冒药、肠胃药、抗过敏药、创可贴、碘伏、棉签、纱布、绷带等是家庭常备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就像一个“移动的急救箱”。要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的药品,确保药品的有效性。 物品准备:除了药品外,还要准备一些常用的物品,如体温计、镊子、剪刀等。这些物品在处理意外伤害时可能会用到,就像“急救工具包”里的必备工具。 3、就医选择与医保报销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如果孩子在旅途中需要就医,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就像选择一位可靠的“健康守护者”。可以通过查看医院的资质、口碑等方式来判断医院的可靠性。 了解医保报销政策:提前了解异地就医的医保报销政策,保留好相关票据和证明材料,如病历、发票、检查报告等,就像保存了一份“健康保障凭证”,以便后续报销。 4、获取应急救援信息 记住应急救援电话: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应急救援电话,如110、120、119等,并将其保存在手机中,方便随时拨打,就像记住了一串“生命密码”。 获取医疗机构信息:可以通过旅游指南、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医疗机构信息,包括医院的地址、电话、科室设置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找到合适的医疗机构就医,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这个暑期,带上这份“满分攻略”,和孩子一起开启一场安全、欢乐、成长的亲子游吧!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家庭记忆中璀璨的明珠,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 【专家名片】 刘丽利,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曾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进修学习一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保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保健有较深入地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朝阳区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朝阳区医学会鉴定专家库成员。主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原理与实践》、参与编译《急诊与现场急救实用指南》等论著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科普书2部,院级课题3项。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丽利 监制:彭雪征
2025.07
07
【“药”你知道】优甲乐:甲状腺的“小补丁”,服用有讲究!
  优甲乐是什么药   优甲乐又名左甲状腺素钠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化学结构与人体自身分泌的T4甲状腺激素相同,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激素缺乏,适用于甲减、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术后患者。 优甲乐服用方式   一般甲状腺治疗应该从低剂量开始,每 2-4 周逐渐加量,直至达到完全替代剂量。 服用方式:空腹!空腹!空腹! 用200ml白开水送服,服药后至少30分钟再进食。空腹时胃酸充足,药物吸收率更高(能达到80%),比饭后服用(吸收率只有64%)效果更好。   优甲乐服用注意事项   (1) 必须规避的饮食或药物与优甲乐的相互作用 (2) 漏服 ①当天发现漏服:随时补服; ②次日发现:正常服药,不要双倍剂量(偶尔漏服影响小)。 (3) 剂量调整与复查 ①初始治疗或剂量调整后,需4-6周复查甲功(TSH、FT4),稳定后每6-12个月复查; ②复查当天正常服药,无需停药(否则影响结果准确性)。   (4)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及先天性甲减的特殊人群,需由专科医师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及监测计划,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王晓函  校对:李怡文 薛文鑫审核:杨芳 张藜莉 主办:融媒体中心 监制:彭雪征 编辑:莫  鹏
2025.06
28
高温“炙烤”下,心血管“警报”拉响!应急总医院专家解锁夏日护心“五部曲”
夏季高温对心血管的威胁远超想象。当气温超过30℃,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出汗增多引发脱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栓风险激增。临床数据显示,每年6-8月心脑血管疾病急诊量较冬季增加15%-20%,脑卒中(中风)发生率在气温高于32℃时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夏天也要给血管“降降温”。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就此进行健康解读。 一、高温“炙烤”:心血管的隐形危机 (一)血管扩张与血流“拥堵”。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迅速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这就像城市道路在高峰时段,车辆都涌向某几条主干道,导致其他重要区域(如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心脏为了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不得不加快跳动,增加泵血量,这无疑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同时,血液在扩张的血管中流动速度减慢,就像河道变宽后水流变缓,容易形成沉积物,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心率“狂飙”与心肌“缺氧”。高温还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脏就像一台发动机,在高温下持续高速运转,心肌的耗氧量急剧增加。然而,由于血管扩张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的供血却相对不足,这就好比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却得不到足够的燃油供应,容易出现故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心肌可能会因为缺氧而受损,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严重疾病。 (三)血压“过山车”。夏季血压的波动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让人猝不及防。一方面,血管扩张会导致血压下降;另一方面,出汗增多、水分流失又会使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这种血压的剧烈波动对心血管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二、夏日“火炉”VS 寒冬“冰窖”:哪个更考验心血管? (一)夏日高温:心血管的“隐形杀手”。夏季高温对心血管的威胁是隐蔽而持久的。血液黏稠度增加:高温天气促使机体出汗,导致身体水分快速挥发,血液变得粘稠,血液流速减慢,沉积物堆积增多,容易形成血栓。心脏负荷增加:天气炎热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脏的工作量显著增加。心脏需要泵出更多的血液来满足身体各部位的需氧量,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高温环境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进一步增加心脏的负荷,出现血压不稳的情况。血压波动:如果天气过于炎热,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的情况。此外,夏季室内外温差大,频繁进出空调房,血管难以适应这种冷热交替的变化,也容易诱发血压波动。诱发脑梗死:天热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较快,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能诱发脑梗死。 (二)寒冬低温:心血管的“直接挑战”。冬季的低温对心血管的威胁则更为直接和明显。寒冷刺激会使人体的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这就像给血管套上了一层“紧箍咒”,心脏需要更加用力地泵血才能维持血液循环。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额外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此外,冬季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饮食往往偏向高热量、高脂肪,运动量不足也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的负担。 (三)综合对比:难分伯仲,各有“杀招”。其实,夏季和冬季对心血管的威胁都很大,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危险。夏季的高温、高湿、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就像一个个“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心血管的健康。而冬季的低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运动减少等因素,则像一把把“利刃”,直接对心血管造成伤害。因此,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心血管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警报拉响:这些症状是心血管的“求救信号” (一)胸闷气短:心脏的“喘息”。如果在高温天气下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喘不上气来,这可能是心脏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这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提示你可能存在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找一个通风良好、凉爽的地方休息,并尽快就医。 (二)心悸心慌:心跳的“失控”。心悸心慌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你会感觉心跳加快、不规律,就像心脏在“失控”地跳动。这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如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猝死。因此,一旦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三)头晕头痛:大脑的“抗议”。头晕头痛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当脑部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而如果脑血管发生痉挛或堵塞,则会引起头痛。这可能是由于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引起的。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头晕头痛的症状更容易出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肢体麻木无力:血管的“堵塞”。如果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就像被“定住”了一样,这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一旦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 (五)自救急救:与时间赛跑。当出现上述症状时,时间就是生命。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自己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如果随身携带了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可以舌下含服一片以缓解症状。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监测自己的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四、夏日“护心指南” (一)补水有道:保持血液“清爽”。高温天气下,要特别注意补水。但补水也有讲究,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导致血压骤降。应少量多次饮水,每天保证1500 - 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可以选择喝白开水、淡盐水或绿茶等,避免喝含糖饮料和酒精饮品。 (二)饮食调养:吃出“健康心”。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如咸菜、油炸食品、蛋糕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虾、豆类等。 (三)运动适度:动出“活力心”。虽然夏季天气炎热,但高血压患者也不能完全不运动。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3 - 5次。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四)空调使用:调出“舒适心”。夏季使用空调时,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8℃以内。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要先在门口适应一下温度,避免直接进入低温环境导致血管收缩。 (五)监测血压:掌控“健康脉搏”。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特别是在夏季血压波动较大的时期。可以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专家名片】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处长,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30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两部。作为第一负责人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学术兼职:中国循环学会重症微循环分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会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缪国斌 监制:彭雪征
2025.06
18
【“药”你知道】劳拉西泮:白天赶走焦虑,夜晚守护好眠
临床上很多患者在使用劳拉西泮(Lorazepam)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医生让我早上吃劳拉,不会犯困吗?”今天,应急总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李怡文博士就从药理学的角度,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药。 1. 劳拉西泮是什么? 劳拉西泮(Lorazepam)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焦虑、镇静、催眠和肌肉松弛。它通过增强大脑中的GABA(γ-氨基丁酸)系统发挥作用,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从而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 2. 为什么早上吃它不困? (1)剂量是关键 小剂量(0.5mg-1mg)主要作用于大脑的情绪调控中枢,减轻焦虑,但不会广泛抑制整个大脑的警觉性。大剂量(如2mg以上)才会明显影响觉醒系统,导致嗜睡。 (2)GABA 受体的“分工不同” α2亚型受体:主要分布在情绪调控区域,低剂量优先作用于α2受体,缓解焦虑但不引起嗜睡。α1亚型受体:与镇静作用相关,大剂量才会激活,因此晚上服用助眠效果更好。 (3)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人体存在生物钟,早上人体的神经系统开始逐渐兴奋,人体会分泌皮质醇(清醒激素),能部分抵消低剂量劳拉西泮的镇静作用,不会对正常的神经系统兴奋性产生过度抑制,因此患者早上服用后不会感到困倦,也不会影响日常活动。 3. 临床用药警示与注意事项 本品为苯二氮卓类药物,适用于焦虑障碍的治疗或用于缓解焦虑症状以及与抑郁症状相关的焦虑的短期治疗。该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头晕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严格遵循医嘱剂量和疗程,避免自行增减药物。 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使用有耐受倾向(>4 周),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停药。 (2)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因酒精对中枢神经开始表现为兴奋作用,而后为抑制作用,酒后服用劳拉西泮,可产生双重抑制作用。 (3)晚上须在上床睡前服用或已上床但入睡困难时服用,特别是老年人,起夜时应放缓动作,防止摔跌。 药师名片 李怡文,应急总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国医中心副主任。临床中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中药专委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灾害学》审稿专家、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审稿专家、《世界中医药》审稿专家。 【专业擅长】中药饮片、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及中、西药的联合应用药物安全性评价、擅长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遗传因素、合并用药等个体情况,实现患者用药方案个体化,从而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在药事管理、应急药学、药学科普等相关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学习经历】201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担任华北理工大学药学院专硕导师。2021年获得中国药物治疗管理(CMTM)药师,国家注册中、西药双证执业药师。 【工作经历】 2013年起,历任应急总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 2022年至今担任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副主任。 2024年通过主任药师评审 【科研成果】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累计参与课题12项。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论著50余篇。参编著作10部,其中2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2019入选北京药学会临床药师海外培训项目前往曼彻斯特大学访学。2020年获得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优秀科普短视频二等奖。 作者:李怡文、曹可鸣 校对:薛文鑫 审核:杨芳 张藜莉
2025.06
17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守护童“夏”:儿童中暑“六问六答”全攻略
夏日里,孩子们在户外欢快奔跑,那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无疑是这季节里最动人的风景。然而,高温之下,健康隐患暗藏。北京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气温一路飙升至34℃以上,正式开启“炙烤模式”。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应对高温的能力较弱,极易中暑,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多器官损伤。别担心!今天,应急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葛丽霞将为大家科普预防中暑的健康知识,为孩子们撑起“清凉保护伞”,让这个夏天既充满欢笑,又安全无忧!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因剧烈运动导致体温调节失衡,核心体温快速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随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中暑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尤其对儿童而言,重症中暑病死率可达10%~15%,若发展为多器官衰竭,病死率甚至高达40%。 二、如何判断中暑严重程度? 1.先兆中暑: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38℃),表现为多汗、口渴、头晕、注意力涣散及时干预可完全缓解。 2.轻症中暑:体温38-40℃,特征性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可伴恶心呕吐、四肢酸胀等症状。 3.重症中暑:除出现体温升高外,分以下三型 热痉挛型:突出表现为活动较多的肌肉群:如小腿、大腿、手臂、腹部等肌肉群痉挛疼痛; 热衰竭型:大量出汗、皮肤湿冷、心跳加快、脉搏细弱、烦躁等以循环血量不足为特征; 热射病型:核心体温>40℃伴意识障碍,皮肤干热无汗,病死率可达70%。 重症中暑须立即送往医院紧急救治。 三、为什么儿童更易中暑? 1.产热多:儿童基础代谢率高,单位体重产生的热量比成人更多。 2.散热差: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汗腺功能不足,无法有效排汗降温。 3.体表面积大:体型小,相对体表面积大,更容易受炎热环境影响。 4.自主能力弱:婴幼儿无法表达不适,可能被误锁车内或包裹过厚衣物。 四、哪些情况会增加中暑风险? 1.疾病因素: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肤损伤(如严重湿疹)等。 2.特殊场景:夏季军训、户外运动、车内密闭环境(如被遗忘在车内)。 3.照护疏忽:过度包裹婴儿、未及时补充水分、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 五、预防中暑有哪些关键措施? 1.衣着选择:穿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深色或紧身服装。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避免蒸发散热受阻。 2.饮食与补水:少量多次饮水:推荐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含糖饮料。清淡饮食: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减少油腻食物。 3.生活习惯: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4.车内安全:切勿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哪怕仅几分钟! 5.环境调节:使用风扇或空调,但避免直吹或温度过低。 6.运动注意事项:户外运动时选择阴凉处,每15~20分钟休息一次。运动后若出现头晕、恶心,立即停止活动并降温。 六、如何早期识别中暑与急救处理? 中暑预警信号: 1.早期: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烦躁、口渴、乏力。 2.加重时:头痛、呕吐、体温升高(≥38℃)、意识模糊或抽搐。 急救步骤: 1.快速降温:将儿童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用凉水(非冰水)擦拭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或扇风散热。 2.补充水分:清醒者可少量饮用淡盐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盐分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无法缓解,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温馨提示】 中暑预防重于治疗!家长们掌握了防中暑的安全小贴士,通过科学防护和及时干预,可以让孩子安全享受夏日时光。 【医生名片】 葛丽霞,应急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擅长儿童哮喘、过敏性疾病,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2002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9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2008年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进修学习,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担小儿哮喘专科门诊工作。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院级课题2项,参加编写《儿童哮喘问答》、《婴幼儿应急手册》。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儿童哮喘门诊 来源:儿科 作者:葛丽霞 审核:刘丽利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6
10
1 2 3 4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