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专项组织架构,破解多学科协作难题
一是组建“红色守护”党员应急救援先锋队,由支部书记或外科主任担任队长,统筹协调整体工作;按科室专业设立党员技术组(如普外科组、骨科组、神经外科组等),确保指令快速传达、执行到位。通过“队长统筹+技术组攻坚”的模式,打破科室壁垒,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在某次严重交通事故多发伤患者救治中,先锋队迅速集结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党员专家,从现场急救、院内手术到术后重症监护,全程无缝衔接,患者的救治时间明显缩短。二是成立“党员应急技术攻关小组”。针对复杂伤情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出一系列优化的救治方案。通过优化救治流程、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了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如: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攻关小组制定了更加精准的液体复苏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液体输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推行“急救病例复盘会”制度,由党员骨干牵头,组织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对运行不畅的急救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共同梳理急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协作流程持续优化。如:某次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后,复盘发现患者在从手术室转运至重症监护室的过程中,由于转运设备的不完善,导致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波动。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科室的党员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增加了转运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强了转运过程中的监护措施,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下一步,一是建设院内“党员急救知识科普站”。选址医院门诊大厅,配备急救知识宣传手册、主题海报、心肺复苏模拟人、止血包扎教具等。安排党员志愿者轮值,为候诊群众提供一对一讲解和实操指导,如:现场演示止血带使用方法、指导群众模拟心肺复苏操作,让患者在候诊期间学习急救技能。二是开展应急救援专题党课学习,拟邀请参与西藏定日地震、缅甸地震救援的中国救援队队员(以外科医护为主)走进支部,以现身说法分享救援经历,讲述灾害现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故事,传递“生命至上”的应急救援精神;组织党员围绕“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应急使命”开展讨论,进一步激发党员在急危重症救治、应急支援中的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