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参加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交流活动,共谋应急救援新篇
5月11日至13日,第八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负责人会议暨中国—中亚应急管理边境合作交流活动在上海举行,来自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家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负责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UN-SPIDER 北京办公室代表线上线下参会。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智代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紧急救灾部门应急医学救援合作中心参加会议并作发言。 第八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负责人会议现场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紧急救灾部门应急医学救援合作中心是2024年由应急管理部依托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组建的上合组织框架下首个专注于应急医学救援领域的专业合作平台,承担着中国与上合组织在应急医学救援领域的国际交流、区域协同合作等多项职能。 刘智主任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紧急救灾部门应急医学救援合作中心的工作情况。他指出,5月12日既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又是国际护士节,在这样一个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探讨应急医学救援国际合作意义重大。中国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中国与上合组织各国在应急医学救援中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紧急救灾部门应急医学救援合作中心。中心成立以来,积极构建国际交流机制,在应急医学救援、职业健康、心理干预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与技术咨询;开展了生命安全能力启蒙与提升项目,成功举办“应急红玫瑰”、“应急少年”,以及面向应急医学救援专业人员的援外培训项目等。中心于2025年4月成立了“呼吸内镜培训基地”,同步启动呼吸机使用技术、现场救援气道维护能力培训,并计划向各上合组织成员国捐赠价值近400万元的呼吸机等医疗设备。这些“小而美”的落地项目既是贯彻“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的务实行动,也是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加强互相支持,深化互利合作,高质量创新发展,为成员国人民带来切实福祉的重要举措。 应急总医院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主任、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刘智发言 会后,刘智主任参加了中俄(罗斯)代表团双边会见。 刘智主任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代表合影 面向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倡议,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紧急救灾部门应急医学救援合作中心将积极响应,聚焦发展动能推陈出新。计划通过组建专家库和开展专项项目,推动新兴技术快速转化应用于应急救援实践和应急救援人员职业安全保护;继续强化生命安全培训,持续提升全人群生命安全应急能力;举办2025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和应急医学装备技术博览会,深化区域技术创新与产能合作,以务实工作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助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王霁冉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5
14
应急总医院牵头培训:为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迎战联合国IER复测“蓄能”
近日,刚刚执行完赴缅甸地震救援任务的中国救援队与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经过短期休整,就投入到为期一周的医疗强化培训中,积极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联合国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咨询小组(INSARAG)分级复测(IER)。 培训中,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据了解,联合国INSARAG分级测评每五年进行一次。中国救援队于2019年通过分级测评,成为城市搜索与救援重型救援队,中国也成为亚洲首个同时拥有两支重型救援队伍的国家。2025年,中国救援队与中国国际救援队将同时迎来联合国复测。 经应急管理部批准,此次医疗强化培训由应急总医院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派出人员参加。培训在北京消防特勤支队举行,特邀来自澳大利亚的Trevor Glass教授全程授课。Glass教授是国际救援资深专家,是联合国INSARAG分级测评的发起者之一。 培训留影 培训中,Glass教授围绕INSARAG指南,深入浅出,详细阐述了城市搜索与救援(USAR)的定义、救援行动响应周期及其作用与责任等关键议题。特别是针对灾害情况下医疗救援所面临的挑战,如极端环境及狭小空间中的救援、检伤分类、挤压综合征、骨折、贯穿伤、截肢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讲解。在场地受困者的施救、挤压综合征及截肢的实践操作环节,Glass教授不仅培训了复杂救援技术,同时也对医疗队员之间、医疗队员与救援队员之间的团队配合进行了训练。两支队伍的队员们配合默契,在Glass教授的指导下高质量完成了各项训练科目。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学有所获,受益匪浅,极大增强了以高分通过IER复测的信心。 来源:应急医学救援处、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朱伟、祖洁琛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4
27
中亚五国31名应急医学领域官员完成14天“中国深造”
近日,由商务部主办、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申报并牵头协调、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承办的“中亚五国应急医学研修班”在京圆满落幕。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31名应急医学领域官员完成为期14天的深度学习,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应急医学救援领域的合作迈出新步伐。 合影留念 本次研修班旨在落实《关于建立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以及“一带一路”应急管理千人培训计划,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搭建一个有助于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应急救援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加深研修班学员对中国特色应急医学的理解,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特别设计了涵盖中国应急医学体系构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训、跨国(境)应急医学救援行动的组织与协调、应急心理学、中国人道传统、中国传统医学在应急医学中的应用等理论课程。同时协调了在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地的参观行程,官员们实地了解了中国特色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 官员们在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参观 在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实训场地上,官员们现场观摩了搜救犬服从训练和箱体搜救、建筑废墟破拆救援作业、消防员心理行为训练、森林火灾空地联合立体作战、悬崖攀爬、缆车营救和高空速降等训练科目。官员们沉浸式体验救援场景,对消防员们在训练中展现的科学救援能力深表震撼。 官员们观摩无人机救援和航空救援训练 官员们观摩绳索救援、森林火灾空地联合立体作战科目及装备 此次研修班以专业促交流、以合作谋发展的实践,为我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应急医学合作注入了新动能。在课堂上,官员们动情地向老师分享了一首悬挂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诗作:“人类同根生,本是一体共。若有一肢苦,余肢岂安容。” 官员们与老师分享人文理念的手稿 未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将以国际化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活动,为服务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助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4
18
国际人道事业如何向东方文化汲取智慧?|东西问
在当前国际人道法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一样清晰地表明: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中新社记者 肖欣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日内瓦公约》签署75周年和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在全球人道形势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以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为代表的国际人道行动坚守冲突一线实施援助,重申人道基本原则,疾呼“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人道主义凝聚着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博物馆中展示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汉字隶书警示牌,国际人道法研究领域也兴起对中国传统“人道”理念的挖掘与比较研究。国际人道事业为何向东方文化“求解”?在中国和亚洲地区影响深远的“仁爱”“恕道”等思想,如何被应用在国际人道行动中?中新社“东西问”日前就此专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顾问高莎莉娅·卡鲁纳萨加拉(Kaushalya Karunasagara)。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国际人道法研究领域兴起对中国传统“人道”理念的挖掘与比较研究,为什么出现这一趋势? 卡鲁纳萨加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接触文化和宗教传统,旨在根据国际人道法,用更易于被理解的话语去传达重要的人道信息。 虽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发源地和总部都在欧洲,但我们承认其他文化视角对人道行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中保护平民、被拘留者和伤病员方面,我们认识到,可以向亚洲文化学习。 30年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始探索伊斯兰文化与国际人道法的交汇点。初衷是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更好地与其工作所在地的文化联系起来,比如在许多伊斯兰国家。自2017年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致力于佛教文化与国际人道法的研究,目的基本相同。我们也致力于印度教传统、基督教伦理与国际人道法的比较研究。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新研究是这项工作的延续。 发现不同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趋同性”起初令人惊讶,我们意识到,国际人道法恰恰根植于世界各地的人道传统,其中一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并没有忽视这些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分歧,讨论分歧同样重要。所有这些研究与探讨让对话与交流变得如此丰富、有趣和有意义。 我们确信,东方文化中的人道传统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其他人道传统一起,有效地丰富关于“人道”的讨论,创新地建立起不同文化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之间的联系和桥梁,推动人道行动创新,获得并维持人道准入,以及国际人道法的普及。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希望能从中国学者、人道工作者和其他相关方那里学到更多。 2023年9月7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访问位于江苏苏州的红十字国际学院。参观间隙,斯波利亚里茨尝试用毛笔书写汉字“人道”。中新社记者 钟升 摄中新社记者:在您的新近研究中,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哪些理念与国际人道理念相契合? 卡鲁纳萨加拉:即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关中国人道传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仁爱”原则是中国人道传统的支柱。换句话说,“仁”是一种善意的行为,是指我们倾向于以人类同情同理之心行事。 如果进一步探索,可以观察到,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有两个普遍共有的原则,我们称之为“黄金法则”和“白银法则”。 “黄金法则”说的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怎样对待别人。例如,如果你喜欢平等公正的待遇,你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白银法则”说的是,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例如,如果你不想被折磨,就不要对别人做同样的事。当我们关注中国文化传统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条规则也包含在其中,它们代表了“仁”的本质。 孔子的所有道德教导都是以人为本的。其中,“仁”的思想是促进人类社会繁荣的基本美德。它与作为人类尊严基础的“黄金法则”和“白银法则”相似。 此外,中国还有“君子”概念,在英语翻译中,“君子”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们无论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能得体地言与行。“君子”的美德可以成为武装冲突各方出于人道原则限制战争和其他暴力影响的典范。 2024年10月,“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顾问卡鲁纳萨加拉在线发表演讲。中新社记者 肖欣 摄中新社记者:对中国和亚洲地区影响深远的“仁爱”(仁者爱人)、“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是否也体现在《日内瓦公约》中?如何被应用于国际人道行动中? 卡鲁纳萨加拉:1949年签署的《日内瓦公约》是世界各国共同审议的结果,它借鉴了广泛的人类文化传统。中国是最早签署《日内瓦公约》的国家之一。 早在《日内瓦公约》获得通过的几个世纪之前,中国文化传统就已经在战争中把“人道”放在首位,制定了保护平民和平民财产的规则,并强调治疗伤病员的重要性。现在,这些原则构成国际人道法的核心,国际人道法也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道使命的基石。 例如,《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特别是在军事和政治领导人中。《孙子兵法》是有关军事战略、战争艺术的书籍。书中写道,“‌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人道地对待战俘,与《日内瓦公约》中所规定有关“战俘待遇”的原则是相通的,比如允许他们与家人交流。 再比如,《孙子兵法》中写道,“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孙子兵法·谋攻篇》)它强调,在夺取权力后,胜者不应摧毁战败国。这密切反映了国际人道法中规定的,保护特定物品和文化遗产的义务。 在当前国际人道法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法一样清晰地表明:即使战争也必须有限度。 2023年4月,973名与也门冲突相关的被扣押人员获释,并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运送回也门或沙特阿拉伯。图为人们在萨那机场相互拥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供图中新社记者:国际人道事业向东方文化汲取智慧,对当今世界有何现实意义? 卡鲁纳萨加拉:当武装冲突在现实中爆发时,遵守国际人道法可使通往和平的道路变得更可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对国际人道法的尊重和遵守,强调所有国家都有义务推广国际人道法。通过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强调国际人道法根植于这些不同传统,提醒人们恪守人道目标。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哲学、宗教和文化传统直接或间接地在塑造价值观、伦理和信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一起探讨这些传统思想与国际人道法的共同点时,人们更易于开始将国际人道法视为自身价值体系的反映。 关键是,人们逐渐理解,国际人道法不是一套“外来的陌生规则”,而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 受访者简介: 卡鲁纳萨加拉。 受访者供图高莎莉娅·卡鲁纳萨加拉(Kaushalya Karunasagara)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斯里兰卡代表处合作伙伴网络顾问。她多年来专注多元文化学术研究,致力于以亚洲文化视角关注和推广“国际人道法”和“人权法”。她的最新研究报告《冲突局势中的规则与传统:将国际人道法与中国人道传统相结合》,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人道传统与国际人道理念”主题研讨会上发表。
2025.01
15
应急总医院代表团赴俄交流,共谋中俄应急救援与心理援助新未来
为认真贯彻中俄预防和消除紧急情况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纪要精神,根据应急管理部2024年外事安排,并应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邀请,2024年11月17日至22日,应急总医院会同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组成4人代表团赴俄罗斯圣彼得堡、莫斯科对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尼基福罗夫医学中心第一、第二医院和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心理援助中心进行了学术交流。 下一步,双方拟在应急救援、心理援助与康复、核辐射损伤监测与救治等方向开展深入合作。 中俄代表团与俄方交流座谈 尼基福罗夫医学中心谢尔盖院长介绍中心情况 代表团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尼基福罗夫医学中心领导合影 代表团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心理援助中心领导合影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4.12
02
1 2 3 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