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 | 预防老年痴呆:这几个动作简单易学,快练起来吧
2025.09
21
打鼾老人注意啦! “醒后卒中”威胁大,科学应对护安康
近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几位特殊的中风患者——他们都是在清晨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出现了偏瘫、口齿不清等中风症状,这便是令人担忧的“醒后卒中”。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所有中风病例中,“醒后卒中”占了一定比例,且患者多为有打鼾习惯的老年人。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夜间氧饱和度降低被认为是“醒后卒中”的罪魁祸首,而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睡眠呼吸暂停及频繁打鼾。由于无法确定发病时间,部分醒后卒中的患者容易错过传统的静脉溶栓时间窗,治疗受限,这无疑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那么,面对这一健康隐患,该如何应对?我们邀请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任歆为大家进行专业解读。 揭秘时刻:“醒后”缘何成卒中高发期 很多老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偏偏在“醒后”这个特定时刻容易发生卒中呢?这其实和人体在夜间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据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任歆介绍,在睡眠过程中,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缓,血液循环速度也会相应降低。对于有打鼾习惯,尤其是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人来说,情况更为严重。睡眠呼吸暂停时,气道会反复阻塞,导致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使得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潴留。身体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会促使心脏加快跳动,血压升高,以增加血液的灌注量。 而当清晨醒来时,人体从睡眠状态逐渐过渡到清醒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会进一步升高,心率也会加快。这种血压和心率的急剧变化,对于原本就存在血管病变的老人来说,就像是给脆弱的血管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血管内的斑块可能会因此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随着血液流动堵塞脑血管,从而引发卒中。 举个例子,张大爷今年 65 岁,有多年打鼾史,而且鼾声如雷,时常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一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醒来,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右侧肢体无法动弹,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经检查确诊为醒后卒中。医生分析,张大爷在夜间睡眠时多次出现呼吸暂停,导致血液缺氧,血管受损,清晨血压急剧升高,最终诱发了卒中。 深度剖析:睡眠呼吸暂停与醒后卒中的“纠葛”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醒后卒中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睡眠呼吸暂停是醒后卒中的“幕后黑手”。 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长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血管内皮就像血管的内壁,一旦受损,就容易堆积脂质等物质,形成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僵硬。而高碳酸血症则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血管的负担。 此外,睡眠呼吸暂停还会引起睡眠结构紊乱,导致老人夜间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系统,使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增加炎症因子的释放,这些炎症因子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为卒中的发生埋下隐患。 有研究表明,患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人,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 3-4 倍。而且,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与卒中的复发率也密切相关。所以,对于有打鼾习惯,尤其是怀疑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人,一定要及时进行睡眠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科技助力:突破醒后卒中溶栓时间窗难题 传统的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着显著的效果,但前提是必须在发病后的 4.5 小时内进行。然而,由于醒后卒中的发病时间无法确定,很多患者醒来时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时间窗,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多模态影像学检查是目前的“利器”之一。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等检查手段,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脑组织的缺血情况和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是指梗死核心周围存在血流灌注不足但尚未完全梗死的脑组织,如果能够及时恢复血流灌注,这部分组织的功能有可能得到恢复。即使患者超过了传统的溶栓时间窗,只要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可挽救的半暗带,医生仍然可以考虑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 另外,一些新型的溶栓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研发和临床试验中。这些药物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好的安全性,能够在更宽的时间窗内发挥作用。同时,血管内治疗技术如机械取栓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醒后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比如,李奶奶是一位醒后卒中患者,醒来后被发现左侧肢体无力。由于无法确定发病时间,当地医院不敢贸然进行溶栓治疗。后来,李奶奶被转诊到上级医院,医生为她进行了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发现她的脑组织中存在较大的半暗带。经过综合评估,医生决定为她进行机械取栓术。手术非常成功,李奶奶的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 预防有招:睡眠呼吸暂停人群远离醒后卒中 对于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来说,预防醒后卒中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首先,要控制体重。肥胖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会堆积在颈部,压迫气道,加重呼吸暂停的症状。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 其次,要改变睡眠姿势。侧卧睡眠可以减少舌根后坠,保持气道的通畅。可以在睡衣背后缝一个网球,迫使自己保持侧卧姿势。 此外,还要戒烟限酒。吸烟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气道炎症和水肿;饮酒会使咽喉部肌肉松弛,导致气道阻塞加重。所以,戒烟限酒对于改善睡眠呼吸暂停和预防卒中都非常重要。 医疗干预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可以考虑使用口腔矫治器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口腔矫治器是一种类似于牙套的装置,可以通过调整下颌的位置,扩大气道,改善呼吸。CPAP 治疗则是通过一个面罩或鼻罩,向气道内持续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保持气道的通畅,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 对于一些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下颌骨前移术等,目的是切除或重建气道周围的组织,扩大气道空间。 定期体检 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要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睡眠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打鼾老人要高度重视“醒后卒中”这一健康隐患。了解“醒后”易发卒中的原因,认清睡眠呼吸暂停与醒后卒中的关系,借助现代医疗技术解决溶栓时间窗难题,并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医疗干预积极预防,才能远离“醒后卒中”的威胁,享受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 【专家名片】 任歆,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建设、癫痫、神经变性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电生理(脑电图学)。参加多项院级及部级科研立项,主译、主编及参编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学术兼职: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卒中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康养医学分会委员、中初保北京市脑病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 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周四下午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任歆 监制:彭雪征
2025.09
11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甜蜜陷阱——卒中后高血糖如何成为"隐形杀手"
脑卒中为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的突发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部疾病的总称。脑卒中为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及危险因素长期管理。其中卒中后高血糖为重要管理方面。 卒中后高血糖的发生率及高血糖机制 卒中患者多伴有高血糖,研究显示约43%-68%的患者存在脑卒中后高血糖。一项纳入238例急性卒中患者的糖代谢紊乱荟萃分析显示:20.2%为已确诊糖尿病患者,16.4%患者为新诊断糖尿病,23.1%患者存在糖耐量减低,0.8%患者为空腹血糖受损,只有19.7%患者血糖水平正常,另有19.7%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 临床上脑卒中患者高血糖多因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糖代谢异常或非糖尿病患者出现应激反应。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机制主要有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增加,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及发生胰岛素抵抗。 1、机体出现应激状态时,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糖皮质激素分泌迅速增加,促进蛋白质分解,葡萄糖异生,补充肝糖原储备,升高血糖,以利于保证脑等重要器官的葡萄糖供应,同时机体增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等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的释放,最终引起血糖升高。 2、在应激性高血糖产生机制中,免疫细胞和其他组织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参与的细胞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通过刺激反向调节激素的分泌和导致胰岛素抵抗而产生高血糖效应。 3、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从而导致生理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了低于正常生理效应的现象。在危重患者中常可发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但发生胰岛素抵抗的细胞和分子学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胰岛素受体前、受体功能异常、受体后信号转导、葡萄糖转运、细胞内代谢障碍及细胞因子等因素有关。 高血糖对脑卒中的影响 首先,糖尿病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为血糖正常者的2.3倍。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论既往是否存在糖尿病史,在卒中发病后最初24小时内存在持续高血糖的患者临床转归比血糖正常者更差。 静脉溶栓作为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方案,可有效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面积,为脑梗死有效治疗手段。但高血糖可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导致接受静脉溶栓患者更易发生出血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血管再通,增加脑出血风险和溶栓病死率。在临床实践中,血糖小于2.8mmol/L或大于22.2mmol/L为静脉溶栓绝对禁忌症。 除此之外,高血糖还可通过介导细胞内酸中毒、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脑血流灌注等机制诱发脑损害从而导致不良功能预后。一项系统性综述显示合并高血糖患者卒中后30 天内的病死率是血糖正常患者的3倍,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是血糖正常患者的1.4倍。 卒中后血糖监测及管理策略 1、血糖监测 由于应激状态可导致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反映该患者近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可更稳定地反映患者日常糖代谢水平。因此建议对卒中患者常规进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卒中急性期应尽快测量并监测血糖。采用静脉胰岛素治疗的卒中高血糖患者,建议每30 min至2 h进行1次床旁血糖监测;不能进食的危重症卒中高血糖患者建议每隔4~6 h监测1次葡萄糖;能进食的非危重卒中高血糖患者建议在空腹、三餐后2h、睡前、怀疑低血糖时及时进行床旁指尖血糖监测。血糖不达标的卒中高血糖患者建议每3个月监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治疗达标的患者可每6个月监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 2、血糖管理策略 关于缺血性卒中后高血糖启动治疗的时机、血糖控制的目标及降糖方法目前仍不明确。多项大型研究显示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急性期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不能改善预后和生存率。根据2019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AHA/ASA)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及《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3》均推荐卒中急性期血糖控制目标为7.8~10.0mmol/L。当卒中后血糖水平大于11.1mmol/L或10mmol/L时,需启动降糖治疗,首选胰岛素降糖。 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糖控制目标目前尚无定论。 另外,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由内分泌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及心血管专家医师共同制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中推荐,在卒中急性期非进食患者随机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进食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8~13.9mmol/L。 卒中后血糖水平越低越好吗? 葡萄糖是脑组织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事实上,低血糖对大脑造成的危害比高血糖更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低于3.9mmol/L即属于低血糖范畴,需及时干预并调整降糖方案。 根据2019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AHA/ASA)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指南及《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3》均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糖低于3.3 mmol/L时,应及时纠正,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 脑卒中患者多伴有高血糖,其原因包括既往诊断糖尿病、应激反应及未诊断的糖代谢异常。临床需通过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患者,并对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患者进行及时的床旁指间血糖监测。当卒中后血糖水平大于11.1mmol/L或10mmol/L时,需启动降糖治疗,建议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控制目标为7.8~10.0mmol/L。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神经内科 作者:刘慧欣 审核:周卫东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8
05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穿透血管迷雾,全脑血管造影术如何成为神经科医生的“第三只眼”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在中国,近年来卒中已经成为居民死亡的头号原因,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识别预后差的高危 AIS 患者并相应地调整治疗策略是重中之重,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全脑血管造影术(简称DSA)越来越多被应用到临床。那么,全脑血管造影术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全脑血管造影术?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经皮动脉插管针对头颈部血管实施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利用数字化成像方式,应用电子计算机程序将组织图像转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并存储,然后经过动脉或静脉注入对比剂,将所获得的第二次图像也输入计算机,然后进行减影处理,使充盈对比剂的血管图像保留下来,而骨骼、脑组织等影像等均被减影除去,保留下的血管图像经过再处理后传送到监视器上,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能够全面、动态、实时、多角度地显示血管的结构和相关病变,目前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二、全脑血管造影术有什么作用? 虽然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项有创检查,但通过DSA检查可以准确地了解血管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也可初步了解疾病的发展:如出血的风险、梗塞的风险等;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怎么干预等等。其对病灶显示的优点包括:全时相(包括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静脉窦期),全血管(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的超选择性、多角度显示,并且可以针对病变血管进行高清晰度的三维重建。 三、哪些人要做DSA检查? 1、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怀疑存在颅内血管病变的患者; 2、经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考虑有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3、经磁共振或CT血管造影提示有脑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动静脉瘘的患者; 4、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或脑室出血的患者; 5、CT或磁共振提示有烟雾病可能的患者; 6、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要进行动脉溶栓的患者; 7、考虑急性眼动脉闭塞的患者; 8、怀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 9、头痛伴有脑鸣、单侧搏动性突眼、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等考虑脑血管疾病而常规检查阴性的患者; 10、脑肿瘤拟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 11、头面部其他血流丰富的病变切除前的患者。 四、DSA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什么? 适应症: (1)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疗效随访。 (2) 头颈部各器官及脊髓的血管性病变诊断。 (3) 了解头颈部富血管性肿瘤的血供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禁忌症: (1) 对对比剂、麻醉剂和介入器材严重过敏者。 (2) 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3)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4) 穿刺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未控制者。 (5) 未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患者。 (6) 患者一般情况极差、非本次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定、休克或濒死状态。 五、DSA检查有危险吗? 由于DSA是一种有创伤检查,不同于CT及磁共振检查(属于无创检查),所以有一些手术相关的风险,但其发生率在1%以下,其中造成后遗症的为0.07%。检查后进行少量多次饮水,促进血液循环,尽快促使体内的造影剂排出即可。所以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检查手段,不必过度紧张。 六、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 (MRA)、DSA检查的区别 MRA的特点是无创,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通过抑制背景结构信号将血管分离出来,单独显示血管结构,可显示成像范围内所有大血管,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也可显示主要的侧支血管。临床主要用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的诊断。 但是对脑血管显示的分辨率较差,可以作为脑血管疾病的筛查。 CTA,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肾功能情况(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可以快速完成,病人痛苦少,分辨率也较MRA有所提高,可取代部分DSA检查,CTA可清楚地显示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Willis动脉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闭塞性血管病变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可明确血管狭窄的程度,清晰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是否存在钙化。 DSA是最准确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分辨率最高,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如果通过MRA或CTA检查,考虑有脑血管疾病的情况,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时候,往往还是需要通过DSA检查最后明确诊断。有些血管疾病在行DSA检查的同时还可行介入治疗。 七、术前病人及家属要注意些什么? 1.向医生了解DSA检查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订DSA检查知情同意书。 2.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3.全麻检查前禁食6h、禁饮4h,术前30min排空大小便,建立静脉通道(一般左侧),腹股沟部位备皮。局麻患者手术日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4.准备便盆或尿壶,练习床上大小便。 5.手术当日穿清洁病号服,取掉身上金属物品、饰品、假牙等交予家属保管。 八、术后病人及家属要注意些什么? 1.检查后卧床休息。穿刺侧的下肢伸直,用压迫器固定,不能行屈肢活动,以免造成活动性出血。制动2h后,穿刺侧肢体可在床面行左右平移及踝泵运动。协助患者翻身时,应向患侧翻身60°或向健侧20-30°。翻身时勿屈曲髋关节,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制动6-8h,术后12-24h才能下床。具体制动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与穿刺技术、患者血管基础、体重等有关。按压力度要适宜,以不出血及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为宜。观察伤口情况,如出血、血肿、渗出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2.术后可以进食,但不可过多,以免呕吐。多饮水,一般24h 饮水>2000ml,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3.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血肿,有无引起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可能。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穿刺部位的颜色、温度及动脉搏动情况,有无疼痛,与健侧相比较,有无明显差异。 4.压迫器去除后不可用力屏大便,咳嗽,防止伤口出血血肿,若要咳嗽,打喷嚏等请按压伤口后再咳嗽;必要时使用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5.年龄大或者糖尿病的患者严格控制下床时间,并且听从医生护士的安排。 6.术后8-24拆除敷料。患者术后1-2天内穿刺部位不宜水浴,不要抓挠伤口,以免引起感染。 对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如有疑问,欢迎来到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咨询!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神经内科 作者:宋欢 审核:周卫东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8
05
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小中风——从症状判断到预防治疗,一步到位!
什么是小中风(TIA)? 小中风是俗称,医学上通常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是指脑内血流短暂受阻,引起暂时的脑卒中样症状。 如果脑部某条动脉堵塞,但之后该动脉自行再通,即可发生TIA,如血凝块形成之后又溶解时。 发生过TIA的患者出现脑卒中的风险较高。 小中风(TIA)与脑卒中有何差异? TIA和脑卒中症状类似,但不会像脑卒中那样对脑部造成永久损伤。发病初期很难判断患者是TIA还是脑卒中。 脑卒中症状会长期存在,而TIA症状会迅速消退。 小中风(TIA)病因是什么? 与脑卒中一样,TIA发生于脑组织的血供短暂中断时,例如血凝块阻塞了脑内动脉的血流然后又溶解,或脑内小动脉因高血压等疾病影响短时关闭。 小中风(TIA)有何症状? TIA的症状与脑卒中相同,通常会突然出现。 通过单词“BE FAST”可记住TIA或脑卒中的症状 。该词的每个字母都代表着应留意的一种表现或应采取的措施: 平衡(Balance)–患者站立或行走是否困难? 眼(Eyes)–患者视力是否异常? 面部(Face)–患者的面部是否看起来不对称或一侧下垂? 手臂(Arm)–患者的一侧或双侧手臂是否无力或麻木?如果患者尝试伸出双臂,是否有一侧会往下掉? 说话(Speech)–患者是否说话困难?说话声音是否奇怪? 时间(Time)–如果您发现上述任何脑卒中表现,即使已消退,也应立即呼叫救护车,尽快就医。越快开始治疗,恢复的几率越大。 在医院,医生可通过检查来判断脑血管和心脏有无问题,这有助于了解存在脑卒中的风险以及选择正确治疗。 我应何时联系医生? 若出现上述任何“BE FAST”表现,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治疗TIA后还应完成所有复诊。若不确定需要做什么,请咨询医护人员。 小中风(TIA)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如何? 发生过TIA的患者出现脑卒中的风险较高,且在TIA后最初数日达最高。因此,若认为自己或他人可能发生过TIA,最好立即就医。 如何治疗小中风(TIA)? 如果症状已经缓解,一般不直接治疗TIA,而是降低患者将来进展为典型脑卒中的风险。您应采取下列措施来降低脑卒中风险: 严格遵医嘱用药。对预防脑卒中尤其重要的药物包括: 降血压药: 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 预防血凝块形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物。 帮助维持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药物(针对糖尿病患者)。 改变生活方式: 戒烟。 定期锻炼(前提是医生认为锻炼安全),一日至少30分钟,一周锻炼多日。 减轻体重(针对超重患者)。 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乳制品,少吃肉类、甜食和精制谷类(如白面包或精白米)。 低盐(钠)饮食。 戒酒。 预防脑卒中的另一种方法是实施手术或操作以再通颈部堵塞的动脉,这类治疗仅适合医生评估后的患者。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神经内科 作者:刘长春 审核:周卫东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8
05
1 2 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