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31名应急医学领域官员完成14天“中国深造”
近日,由商务部主办、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申报并牵头协调、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承办的“中亚五国应急医学研修班”在京圆满落幕。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31名应急医学领域官员完成为期14天的深度学习,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应急医学救援领域的合作迈出新步伐。 合影留念 本次研修班旨在落实《关于建立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以及“一带一路”应急管理千人培训计划,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搭建一个有助于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应急救援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加深研修班学员对中国特色应急医学的理解,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特别设计了涵盖中国应急医学体系构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训、跨国(境)应急医学救援行动的组织与协调、应急心理学、中国人道传统、中国传统医学在应急医学中的应用等理论课程。同时协调了在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地的参观行程,官员们实地了解了中国特色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 官员们在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参观 在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实训场地上,官员们现场观摩了搜救犬服从训练和箱体搜救、建筑废墟破拆救援作业、消防员心理行为训练、森林火灾空地联合立体作战、悬崖攀爬、缆车营救和高空速降等训练科目。官员们沉浸式体验救援场景,对消防员们在训练中展现的科学救援能力深表震撼。 官员们观摩无人机救援和航空救援训练 官员们观摩绳索救援、森林火灾空地联合立体作战科目及装备 此次研修班以专业促交流、以合作谋发展的实践,为我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应急医学合作注入了新动能。在课堂上,官员们动情地向老师分享了一首悬挂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诗作:“人类同根生,本是一体共。若有一肢苦,余肢岂安容。” 官员们与老师分享人文理念的手稿 未来,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将以国际化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活动,为服务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助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 作者:祖洁琛 审核:刘智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2025.04
18
骨关节病患者的福音来了
汝女士患有膝骨关节炎多年,曾辗转多家医院寻求治疗,但病情始终未见好转。关节疼痛日夜折磨着她,行走不得不依赖拐杖,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然而,在应急总医院,外科门诊主任、骨科主任医师王大民为她带来了希望——通过实施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简称PRP治疗),仅一个疗程后,汝女士便成功摆脱了拐杖,她说:“我的膝关节终于不疼了,又能自由行走了!” 患者重获行走自由 据汝女士的家人介绍,他们是从朋友那里得知PRP治疗的显著效果。在咨询了多家医院后,他们发现应急总医院不仅开展了这项技术,还可以医保报销,且在门诊即可治疗,最终花费1000多元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家对应急总医院外科门诊团队感激不尽。 揭秘PRP技术 从患者体内抽取血液,通过离心分离出血小板浓缩液(PRP),再将其注射回患者受损部位。这一过程无需手术,创伤小,利用患者自身血液中的生长因子促进组织修复,为患者带来无痛且有效的治疗新选择。 PRP技术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骨关节炎,得益于其中含有的高浓度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物质。这些物质被激活后,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如PDGF、TGF-β、IGF、EGF、VEGF和FGF等,这些生长因子在促进组织愈合和再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PRP治疗还具有避免排斥反应、修复效果好、迅速缓解疼痛和作用效果持久等优势。 PRP治疗范围广泛 应急总医院外科门诊成功开展的PRP治疗项目,治疗范围包括四肢骨关节炎保守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难愈合创面修复以及医疗美容等领域。患者史先生因工伤导致的难治性创面,在应急总医院外科门诊经过近两个月的PRP凝胶治疗后,创面完全恢复正常。 PRP治疗广受好评 PRP治疗风险小、疗程短、医保报销、微创,单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3-5次为一个疗程,在门诊即可完成。治疗后即可正常行走,无须特别处理,不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 PRP技术造福300余名患者 应急总医院外科门诊自成功引入PRP技术以来,在王大民主任、王秀艳护士长的带领下,已为300余名膝骨关节炎患者成功实施了PRP治疗,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让患者重新过上了正常生活。 外科门诊治疗团队 骨关节炎患者的新希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骨关节炎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50%,65岁以上人群更是高发。而PRP技术的出现,为骨关节炎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PRP技术通过提取患者自体血液中的血小板浓缩液,激活后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促进组织愈合和修复。 创新引领未来 应急总医院始终致力于医疗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PRP技术的成功引入和应用,正是医院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未来,应急总医院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希望。   外科门诊咨询电话:87935390 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就诊和咨询   专家推荐 王大民,应急总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兼外科门诊主任,骨科主任医师。主要擅长脊柱、关节及创伤等疾病的治疗,在老年性骨质疏松、老年性颈肩痛、腰腿痛等方面也有着独到诊治经验。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社会任职:北京市朝阳区伤残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创伤学组常务学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灾害医学与应急救援教程》编委;国际灾害生命支持基金会成员。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2025.04
15
【人文关怀在行动:锦旗和感谢信背后的故事】第6期:从“黑暗边缘”走向“光明新生”
  在应急总医院,每一天都回响着生命的赞歌,每一刻都上演着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 为展现医者仁心的精神风貌,我们特别开设【人文关怀在行动:锦旗和感谢信背后的故事】专栏,探寻医疗一线温暖人心的医患故事。敬请关注! 第6期: 《从“黑暗边缘”走向“光明新生”》     近日,应急总医院眼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面红底金字的锦旗,上面“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14个字熠熠生辉。这面锦旗背后,隐藏着一位年轻患者从“黑暗边缘”走向“光明新生”的动人故事。   突如其来的“黑暗警报” 两年前,34岁的王女士(化名)在入职体检时被告知双眼视力严重不达标,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应急总医院眼科,检查结果却让她心惊:右眼矫正视力仅0.3,左眼只能看到眼前晃动的手指。作为多年的糖尿病患者,她从未想到,高血糖的“隐形杀手”早已悄悄侵蚀了她的双眼——确诊为“双眼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当时左眼玻璃体里全是血,视网膜出现环样厚重增殖膜,黄斑区受累,右眼下方也存在玻璃体积血,眼底布满出血和增殖。”接诊的王应利主任回忆道。王女士的病情复杂且危急,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永远失去光明。   “不能让她的人生坠入黑暗” 面对年轻的王女士,王应利主任暗下决心:“她还这么年轻,我们一定要拼尽全力!”考虑到病情复杂,科室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了一套分阶段手术方案:先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控制病情,再分别进行左、右玻璃体切除+剥膜+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最后用硅油填充帮助视网膜复位。 手术台上,每一刀都需精准到微米级。王主任带领团队小心翼翼地剥离增殖膜,清除病灶,电凝出血,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最后填充硅油。术后,王女士的视网膜复位良好,视力逐渐恢复。   “第二次光明,是你们给的” 然而,治疗并未止步。半年后,王女士左眼出现白内障,视力再次下降。眼科团队又为她实施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治疗,王女士的双眼视力显著提升,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不仅重新找到了工作,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复诊时,王女士有些激动:“从几乎看不见到能看清家人的脸,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光明!”她还特意定制了锦旗,亲手交给王应利主任:“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每次复查都耐心解答,连术后注意事项都反复叮嘱……”   锦旗背后的“医患温度” 这面锦旗,不仅是患者对医疗技术的认可,更是对医护团队“以心换心”的褒奖。王应利主任感慨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可怕,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完全可以控制甚至治愈。我们不仅要治好病,更要陪伴患者走好‘光明之路’。” 近年来,应急总医院眼科通过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抗VEGF治疗等多技术联合应用,已帮助数百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重获光明。诊室墙上挂着的数十面锦旗,每一面都是一盏重新点亮的光明之灯。   守护光明,永不止步 面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一致盲性眼病,应急总医院眼科始终秉持“早发现、早干预、个性化治疗”的原则。王应利主任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精进技术、优化服务,让更多患者感受到‘看得见的温暖’。” 从绝望到希望,从黑暗到光明,这面锦旗见证的不仅是一个患者的重生,更是一群医者用技术与爱心守护光明的坚定承诺。   眼科简介 应急总医院眼科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临床科室,目前科内医师中副高以上2名,博士2名,硕士4名。 眼科医疗设备精良,拥有各种现代化大中型手术及检查设备,如:美国高速玻璃体切除设备Constellation、美国博士伦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器、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德国海德堡眼底多功能影像诊断平台(OCT/FFA/ICGA)、德国蔡司IOL-master、日本CASIA 2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意大利角膜地形图及干眼仪等,充分满足了眼科临床及部分科研使用。 眼科门诊及住院部开展各种类型复杂及屈光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近视眼矫正ICL植入术;小梁切除、虹膜根切等抗青光眼手术;开展各种类型眼底病手术,如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各种原因玻璃体积血、黄斑前膜剥除术、黄斑裂孔手术等。开展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玻璃体注药术治疗各种类型黄斑水肿、黄斑变性等。 门诊还开展霰粒肿切除术、睑内外翻矫正术、各种眼底病的激光治疗、后发障激光切开术、青光眼虹膜激光打孔术等。此外,科室还开设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斜弱视矫正,建立屈光档案,进行医学验光配镜。 专业而优秀的眼科团队将以爱心、奉献、高度责任感为患者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保驾护航。   眼科咨询电话:87935455   撰稿:王霜 审核:王应利  
2025.04
15
气管镜为患者打开“生命之门”,20年接诊近2万例
气道狭窄,正常呼吸无法进行,会在极短时间内给生命造成威胁。 “收别人不敢收的病人,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云芝带领团队每年实施支气管镜下各类介入治疗手术4000余例,其中不乏当地束手无策,不远千里转院而来的复杂病例。 气道犹如“一线天” 气管镜为患者打开“生门” “救治气道狭窄离不开气管镜技术。气管镜能够深入气管、支气管,切除肿瘤、置入支架、取出异物等;还可借助超细支气管镜、超声或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到达更深的肺部病变,对于看不到的外周肺部病变活检取病理等。”周云芝介绍。 正常成年人的气管直径一般在15~20毫米左右,如果气管发生病变,可能更为狭窄。周云芝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有些患者近90%气道都被阻塞,可供气流通过的地方犹如‘一线天’,十分危急。” 对于引起气道狭窄或梗阻的疾病,能够进行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就意味着打开了生命的“通道”。 来自山东东营的王强(化名),在两年前查出肺鳞癌,经过化疗、放疗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呼吸道肿瘤仍然扩散,气管被压迫呈一条缝隙。见到周云芝时,呼吸已极其困难。“把气道打通!再进行局部血管介入治疗。”周云芝向记者介绍,当时王强紧急从几百公里外的老家坐救护车赶到北京,在气道打通的一瞬间,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周云芝团队为患者手术。受访者供图 “非常感谢您!”在治疗结束离开诊室前,王强向周云芝深深地鞠了一躬,而王强也因为这次气管镜治疗,为后续肿瘤治疗奠定了基础。 从3小时到30分钟 为患者打通气道时间大大缩短 在深夜里接诊、紧急手术,是周云芝和科室成员日常工作的常态。 气管镜进入狭窄的气道,突破重重阻碍,既要对病变活检进行诊断,还要对病变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大出血,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2014年,该科室开通了24小时气道梗阻绿色通道,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气道急危疑难重症,以及其他医院同行无法解决的、需急诊手术的患者,半小时内就可提供有效救治。“气道梗阻的救治刻不容缓,病人多一分等待就多一分危险。这些病人的生命,几乎是靠快速、精准的治疗‘抢’回来的。”周云芝说。 2023年的一个深夜,一位来自天津的医院同行给周云芝打来了电话。一位16岁的女孩出现气道狭窄,需要紧急救治。“这位女孩气道长了肿瘤,非常狭窄,等女孩转运到我们医院时,已经呼吸衰竭昏迷不醒了。”周云芝回忆,当时她和她的团队快速为患者打开气道,把堵在患者气管的肿瘤取出来,才保住了患者生命。 而在20年前周云芝从业之初,呼吸科的医疗设备与技术手段远不及现在,为了救治一位因肺癌产生气道梗阻的患者,整个手术团队用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才将气道打通。“如果在现在,这样的手术我们只需要30分钟左右。” 20年接诊近2万例 应对复杂情况不断改进治疗技术 “手术后现在感觉如何?”“放心,手术顺利,过几天就能出院了。”走进病房,周云芝很热情地与病房内的患者交流。 周云芝从事呼吸介入工作20余年,经手过的气管镜下各类介入诊疗病例已接近2万例。周云芝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目前,其所带领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已发展至20人,其手术数量、手术质量、手术效果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周云芝团队手术现场。受访者供图 “以前刚学习气管镜技术时,我就时常跟随在老主任身后观摩手术过程,有任何动手的机会,都抢着上前。如今,我也有自己的学生,将动手实操的机会交给学生们,是一种传承。”周云芝告诉记者,经验都是从实践中积累而来的。“正因为频繁地接触各种疑难病例,我们才能对各类复杂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才能不断地改进治疗技术。” “气管镜手术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手术,由于它是在狭小的气道里进行,因此每一步操作都非常关键,我们不能有一点疏忽。”周云芝说。 专家简介:周云芝,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感染性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胸部感染性疾病、胸部肿瘤及呼吸危重症的诊治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经支气管镜介入技术诊治各种良恶性气道疾病。在肺癌的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方面经验丰富。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责编:呼梦瑶 主编:王振雅 校对:王卓
2025.04
07
缪国斌:5G+急救,让急救“急起来”
院前急救有多重要?急救反应时间提速11分钟意味着什么? 12月25日,应急总医院危急重症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缪国斌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通过医院的5G急诊账户模式,应急总医院急诊患者平均抢救时间减少了11分钟。” 应急总医院危急重症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缪国斌教授。医院供图 创新应用“5G+急诊急救”,让医生提前参与到急救中 缪国斌教授介绍,应急总医院党委高度重视急诊急救工作,把急诊急救与应急医学救援当做医院战略目标进行融合发展。2021年,医院与北京120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出台了“两全六响应”等相关制度措施作为政策保障,创新应用“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技术,建立了3个院前急救工作站。针对传统救治模式中救护车转运与医院救治信息脱节的弊端,将急诊急救患者诊疗信息前置,让患者真正感受“上车即建档、上车即入院”的快捷医疗服务。 “这个平台将院前急救信息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打通,患者还在急救车上时,医院就能接收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急救信息,帮助医护人员做出迅速准确的救治决策;医生还可以通过5G视频实时指导120人员进行救治工作,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和质量。”缪国斌说,这意味着,患者还没到医院,医生就已经参与了抢救和会诊。 先救治后付费,救治时间平均缩短11分钟 2024年8月,76岁的张女士突发急性心梗,被送到应急总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启动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无需家属挂号缴费,先行为张女士进行检查并实施手术,使其得到有效救治,转危为安。 缪国斌介绍,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的启用,让患者“一键式”完成挂号、看病、取药、检查和检验等流程,真正做到了先救治后收费。此外,针对“三无患者”(指部分患者没钱看病、没有家属在身边、暂时不知道姓名),医院直接为他们开通急诊账户,无需先挂号缴费即可直接进入抢救流程。 缪国斌主任(右二)和急诊科医生讨论患者病情。医院供图 “我们通过整合院前急救平台与5G账户模式,省去了传统急诊救治中的挂号缴费等步骤,有效地缩短了救治时间:平均减少患者窗口往返次数6次,缩短抢救时间11分钟。”缪国斌表示。 另一方面,医院急诊救治数量也在不断提升。缪国斌介绍,“2021年之前,医院的急救车一年大约出诊550人次,新平台应用后,2023年一年开展急救车次4092次,是两年前的六倍多。今年这一数量还在增加,最多的月份达460人次。应急总医院已成为北京市接诊急诊急救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 2024年7月19日,应急总医院急诊科跻身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比百强榜单,位居全国急诊专科第93位。 “提速11分钟,意味着急诊急救流程的一次变革,也意味着生命多了一份救治希望。”缪国斌表示。 责编:陈龙飞 主编:杨小明 校对:朱晓娜
2025.04
07
1 22 23 24 25 26
查看更多